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古人的健康秘诀-养身篇(转载)

2022年07月25日 14:54:443700百度已收录

  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太平御览》)

  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五谷: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8、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西,在渴之前而饮水,吃的次数多,摄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数少,吃的次数少摄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会有饱腹感,饿极了就会吃很多。

  这句话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少吃多餐,感觉饿了再吃,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9、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娇嫩鲜艳的花朵让人欣赏,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味觉顿开,可以养脾。针灸按摩可以养肾;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10、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了解更多健康问题可添加公号:ZOZIYIYO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