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四季养生 » 冬季养生

阴阳交接到节点 养生更要看“运气”

2019年11月12日 17:20:257140百度已收录
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顺时养生,五运六气是自然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22日是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一如年节”,民间尚有“冬至如大年”之说。

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史记·历书》中讲“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寒热交争 防疾病

虽然冬季已过去大半,但从气象学上讲,冬至起“九”,将逐步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

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顺时养生,五运六气是自然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从五运六气角度看,2018年整体气候变化较大,上半年过山车式气温变化已然印证。今年的冬天不会太冷,因为今年是戊戌年,这个戊,在天干地支中属于火运太过,但同时又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有寒有热,尤其是进入小雪后的这一时段属于运气理论中的“终之气”,客气为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此时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因为有寒、有湿,所以短时、局部的寒冷气候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从发病上讲,2018年冬季容易出现肺、肾系统问题。运气因子中有火、有寒,容易出现“民病厥心痛”“心痛”, 寒水克心火时,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进入下半年后,临床观察,血压波动大、上火、咳嗽、皮肤瘙痒、过敏出现反复的患者增多,寒热交争,心肾不交,导致焦虑、失眠病人容易病情反复。另外,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终之气”“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风属于木,木克土,会导致胎孕受损,要引起注意。

保护阳气 养精蓄锐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阳气也是一样,到了冬天阳气要收藏起来,蓄势待发,如果冬天应寒反暖,阳气就收不起来,要注意一些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季养生总原则:“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冬季养“藏”显得尤其重要,那么藏什么?怎么藏?

这就不得不谈到运气理论对发病的论述,三虚致病,这个虚不是弱,而是空隙、薄弱环节、有可乘之机的意思。《淮南子·氾论训》有“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所以在江浙地区有冬令服用膏滋药的民俗,以达到藏精化气奉生的目的。

《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人长时间处于一种情志不畅的话容易生病。要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开心是过日子,不开心就成了熬日子了。《灵枢·本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阳气易为寒邪所伤,这个时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阳光升起时起床最好。同时要注意保暖,冬季养生暖为先,要注意头、背、腹、脚的保暖。

冬季主要以静养为主,但是冬至后,阳气初生,适当增加运动,以助阳气的生发。以户内有氧运动为主,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户外运动选择天晴、阳光明媚时进行,中午或下午为好。但仍要注意动静相宜,以达到藏阳而不泄阳。

冬至还有进补的民俗,民谚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尤其在江浙地区,从这一天开始服用养生膏滋药了。

从五运六气角度来说这一时段“岁谷宜黅”,黅谷即黄黍、黄米。结合运气发病上容易波及脾肾,可按照《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记载“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的原则来吃,关于羊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可谓冬令食疗佳品。最后,顺应冬至一阳生,可以适当吃点生发之性的食物,如大蒜、芫荽等。向大家推荐三个养生方:

一盅归芷羊肉汤:当归30克,枸杞子20克,白芷10克,生姜3~5片,大枣10枚,芫荽3~5根,蒜叶3~5根,羊肉500克(切块),水适量,文火煲汤。

一碗黄米红枣粥:黄小米50克,大枣10枚,水适量,煮沸,文火30分钟。

一张泡脚养生方:艾叶30克,肉桂10克,桂枝20克,花椒10克,水适量煎煮,待水温降至40℃左右,浸泡双脚,20分钟左右。此方具有温肾散寒、活血通络之功效,可有效改善手足怕冷、失眠焦虑。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