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三戒,既是养生指南,更是精神修养之道。
“色”,《说文·卪部》:“色,颜气也。从人,从卪。”
色”在汉语中本来是指 “颜色”,引申指人的脸色、表情。
年轻的时候, 人的性情没有稳定下来,这个时候应该警戒它表现在脸色上。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 “喜怒不形于色”,这既是养生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更是处世之道。
据《谷梁传·僖公十九年》记载:“梁亡。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
色字,在此又引申为 “美色”。
古人造字用意极深,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少年的时候,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血气并不平稳,非常容易被奢华的外表、纵情的享乐所迷惑,然后误入歧途。此时,养生的重点便在于保精蓄元气。
少年之时,戒之在色。这里的色,不仅是男欢女爱的情欲,也是声光色影的物欲。
《庄子》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欲望过多,人就会缺少智慧与灵性,成为障碍。
少年戒“色”,其实就是是一种节制的生活态度。不沉溺于外物,学会自律,只有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心中有戒,行有所止,人生方得长久。
人至壮年,身强气盛,事业心强,责任大,压力也大,极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产生无原则的争斗行为。
壮年之时,戒之在斗。这里的斗,不仅仅是殴斗,也是暗斗。
暗斗,往往比殴斗更厉害。比如职场中、商场上为了职位、利益而勾心斗角。不仅消耗脑力,更伤害身体,失了和气。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
保持乐观的心情,才能保证肝脏气机的调达。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逃不过一个“斗”字。
好勇斗狠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气候,因为他们喜欢对每一件事情都锱铢必较,常常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永远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坐井观天。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有智慧的人,从不会在意一时的输赢。依照规则竞争,输赢都要有风度和气度。即使不如别人,也绝对不会心生怨愤,而是选择默默努力。
“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壮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只有放下无谓的攀比心、胜负欲,才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开始衰落。人到老年,要戒贪得无厌,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
老年之时,戒之在得。得,指 “贪得”,所贪者可能包括名誉、 地位、财物等等。
不只是有权有势者,即使在普通生活,也广泛存在贪恋小便宜,或者爱攀比自己工资多少、自己儿女工作优劣,或是逢年过节子女为自己送什么礼物等现象。而过于在乎一些小利小得,贪婪无度,就会损害元气、损身折寿。
当身体、精力都与青壮年时不可同日而语,这个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若仍强欲多得,则必须勉力为之,精力不逮,自然有损身心。
学者李泽厚对 “得”的解释又在 “贪婪”之外, 加上了 “保守”。他认为老年人的通病往往是安于现状, “保守自满自足而不求进取”。
人不能抗拒身体衰老,但是人可以抗拒思想的衰老。
当精力和性情都衰微了,更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能消极保守,畏缩不思进取。
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
纵观人生,道阻且长。
戒,《说文解字》言“警也”,
本义就是警戒、防备。
戒色者,明白长远,养仁。
戒斗者,懂得低调,养义。
戒得者,心平气和,养智。
孔子的人生三戒,
虽过了千年,
但依旧是做人的准则。
心中有戒,
行有所止,
方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