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养生文化

非遗传承 | 中医药领域的这些国家级非遗延续至今,值得收藏!

2022年03月31日 14:41:262550百度已收录

冬季话养生

近日小北给大家介绍了

传统医药领域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戳↓)

非遗传承 | 冬季话养生,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吧

中医诊法(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非遗传承 | 中医药领域的这些国家级非遗延续至今,值得收藏!  养生文化 第1张

资料图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体特定部位的经脉筋腱,以行气活血、调理脏腑,而达到强筋健骨、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其理论源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筋学说,治疗技术则滥觞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按跷”之术。此疗法发端于清末,五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葛氏家族原籍山东蓬莱,祖辈因闯关东定居于辽宁锦州,第一代创始人葛献宝在山东悬壶济世,始创“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传至第三代葛长海,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手法技术,后调入北京工作。北京市海淀区成为“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的主要传承地区。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继承中医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脉位理论和捏筋拍打技术。该疗法手法多样,简便易行,适应症广泛,疗效确切,传承方式具有开放性、多样化的特点。

中医诊疗法(清华池传统修脚术)

非遗传承 | 中医药领域的这些国家级非遗延续至今,值得收藏!  养生文化 第2张

图源:北京新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不仅是立足之本,更是健康的写照。具有传统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特色的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在传承百年后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为百姓所熟悉和接受。

清华池传统修脚术采用中国传统医术、刀法相结合的疗法,施行修、挖、切、劈等技巧,对症运刀,治疗足部疾患。2009年,“清华池修治脚病传统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遗”名录,2014年底“中医诊疗法(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坐落在北京虎坊桥的百年老店清华池久负盛名,这里的脚病治疗中心,让很多病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王建生是这里的首席专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中医诊疗法(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

非遗传承 | 中医药领域的这些国家级非遗延续至今,值得收藏!  养生文化 第3张

资料图

孔伯华(1885-1955 年)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以善治温病闻名,用药偏寒凉,且注重养阴与化湿,更因善用石膏被尊为“石膏孔”。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是在其中医诊疗理论和方法基础上传承发展的中医医术。

孔伯华的医术属于温病学派,但对于伤寒、温病融会贯通。他非常重视脏腑辨证,认为临床病症多种多样,均可用脏腑概括。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两者的病机往往相系,临证注意脾湿和肝热。

孔伯华强调辨证精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诊疗时充分考虑患者身份职业、地理区域、节气时间等多种因素。他用药并无门派的偏颇,认为方与症和,便是好方,药方无所谓寒热温凉,不可先有主见,拘泥于某个派别或方剂的固有经验。石膏在孔伯华的时代被称为虎狼药,相传属性大寒,易伤肠胃,中医很少敢用。孔伯华引据经典,查证石膏性属微寒,认为“病确偏热者,投无不宜”,石膏成为他常用而且疗效显著的药材之一。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非遗传承 | 中医药领域的这些国家级非遗延续至今,值得收藏!  养生文化 第4张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在继承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精华,并融入宫廷医药规范的基础上,经过三百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将中医与中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国内发展与海外发展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技艺、炮制方法、仁德文化、质量文化、经营哲学、品牌形象和团队精神的总和。

1798年吴瑭著《温病条辨》首创安宫牛黄丸。其后同仁堂开始生产安宫牛黄丸。1870年乐十世乐平泉修订《同仁堂传统配本》,首列瘟疫门,安宫牛黄丸是瘟疫门首药。

非遗传承 | 中医药领域的这些国家级非遗延续至今,值得收藏!  养生文化 第5张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有文字记载的传承至今149年。在百余年中,同仁堂将自身的制药工艺和清宫御药房制药标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