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养生文化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2022年05月27日 15:05:002830百度已收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医巫同源”“医道同源”“药食同源”的融通性。而以李时珍暨《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被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人类绿色圣经”。李时珍以朴素的唯物论·完成了世界自然科学商峰的宏篇巨著与欧洲哥白尼(冲破了神学的束缚.创立了宇宙观)一道被后世称为十六世纪人类历史上两位科学巨人。李时珍于1951年2月被联合国在德国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大会上推选为世界十大科学巨人(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其本草纲目与黄帝内经:一道于2011年5月被联合国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上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中国中医药文献第一次被全世界认可成为全人类共仰之、共享之的宝贵财富。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1张

本草纲目

1中华文化与医道同源中华文化内在的融通性使我们了解到“医道同源”以及“仙风道骨”的由来。然而·它源于黄帝内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医药著作所表达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世界观与道家一致: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不少是道教人士。如隋唐的葛洪、苏颂、陶弘景、孙思邈和东汉时期的于吉、华佗.要么是道士.要么与道家有不解之缘;道教传教往往以治病为手段。治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画符咒、

施法水,可称为带巫医色彩的心理治疗;另一种是用药物治病.如华佗、孙思邈等为人治病。最能说明“医道同源”的莫过于“本草”二字。本草可作3种释义:其一以草药为本;其二是神农尝百草以治病.以草为本之义;其三是原原本本介绍草类。依据是古代介绍李道的书“本李.介绍味道的书本味:。无论取何种意义.本草这个名称意即药物学。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2张

本草纲目

李时珍医药文化主要指李时珍在医学和药学研究上的贡献.从其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决考证》、《五脏图谱》、《命门考》、《六傀论》《三焦客难》《薪蛇传》《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巨著来看.他不仅对中华本草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中华传统(民族)医药药物养生方面亦有重要贡献。

李时珍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养生学说.并在道家药物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和谐统一。道教文化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盼望长生不老·修真成仙。出于这种思想体系和修炼目的.道教因此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

长久以来.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民俗、信仰都具有深刻影响.而道家追求长生的养生理念更是中医养生思想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道家文化间接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养生思想的内容。道家养生可追索到秦代.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均派方士求长生不老仙丹、灵药.到了汉武帝晚年.养生药物的研究和使用更是风靡一时。从历代中医名家对道教理论的推崇中不难发现、医道终为一体.医道同生共存。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3张

李时珍

李时珍在科学研究领域范围甚广,尤其是对中草药学与中医学的研究成果最引人瞩目。仅在本草纲目:中的药物性味考究方面.就有七方十剂、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五脏五味补泻、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方面的内容。他在撰写,本草纲目:时参考的800多种典籍中,涉及道教文化、道医、道方、道药等方面的书籍就有140多种·占18%;在“引用古今医家书目”277家中.引用道家医药书近60种.占22%;在“引用古今经史百家书目”440家中.先后引用了道家文献80多种.占18%:《本草纲目》:附方11000多个.引用道药道方3000多个.占近三分之一。从而不难看出李时珍对道家医药文献搜罗致尽.引用致广。从中可以看出.李时珍对道家养生思想的推崇。

《本草纲目》不仅引用了道家很多经典著作。而且充分融入道家的养生思想.这和道家追求长生的基本理念紧密相关.对后世产生的养生思想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2《本草纲目》与道家养生李时珍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道家主张善于养生之人不会过分贪图优越的生活.处事待人一切顺乎自然·摒弃妄知安峥天下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人们心中·如能内现返照、坚守此道自然明了。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以静制动、以简驭繁、天地不自生.故能长其生.个人修养重在自知。百胜、自足志于道.便是真正长寿之人。道家养生之道注重的是合乎自然的法则.通过调节“阴阳”、遵循“五行”.获得安泰人生。而李时珍医药文化养生也是顺乎道家的天然养生法。从本草纲目:中所体现的道家养生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4张

李时珍

2.1无为而治坚守阴阳,保精养气补益肝肾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指出养生要“依乎天理”。道家认为顺其自然才是延年益寿的关键。李时珍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提出顺应四时寒温、日月盈亏、昼夜晨昏等变化养生和治病的观点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台。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因为机体阴阳失调.出现不通.反映不和.治病养生必须调和阴阳.治病用药须坚守“五行”、遵守“阴阳”四时之律.不可固守一端。

老子、庄子主张“虚静无为”.提倡“顺乎自然”“合于阴阳”“奉行五行”.本草纲目:并不主张无为消极.而是“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等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界的积极主张。李时珍对药方配伍的运用认为:如果离开对“阴阳”的认识.中医就没有理论了。于是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慑服”“盖相须相使者同用·帝道也。相畏相杀者同用.王道也。相恶相反者同用.霸道也”。这里所谈的“道”与道家的“道”.同归一辙。其中“帝道”有宇宙“主宰”之意:“王道”则是道德的典范,“需道”则是人性的反映。对于“道”的论述季时珍概括为“医有医道”“药有药道”。而“阴阳”“五行”之论,又源于“道”中。又如,在本草纲目中曰:“厥阴司人为风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太阴司天为湿化”“生阴司天为火化”“阴阳司天为燥化”“太阳司天为塞化”:“积阳为天,取阴为地。阳静阴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一阴一阳调之道”.“阴阳”与物种、形体气味,脏腑,与四季气候、地理方位的关系.乃天地万物守则于“适”自然规律).归之于“一”;在运用“五行”学说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八卦”思想。他认为“八卦”思想是“五行”思想的衍生.乾、离为火.兑,坎为水.坤、良为土·震、巽为木.八卦无金。坎离,水火,人生不可须叟或缺;水火二气.是维护生命最宝贵的东西。水火相济.以维持人体生理机能达到平衡.并将“五行”思想运用于药物性味的确定上成为季时珍袭用的一种比类取象的思想工具.在总结某些药物实践经验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比类难以概括复杂的自然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可见.李时珍始终把医药文化和道教文化溶入一炉.二者相得亦彰。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5张

太极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道家称之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老子云:“治人事大.莫若啬”.“普”即指爱惜保养精气:“载营魄抱一”(人神合一)。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概而论之,道家非常重视炼气、保精、存神。道家养生最关注肾.认为肾中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死,并依此来阐明人之生死,探求长生。李时珍深受道家养生理念影响,运用精气学说来解释生命过程.指导祛病延年。他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精气是构成人体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水者坎之象,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水者。“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顺流水”为养生饮用佳品。

李时珍在继承道家养生“三宝“理论的同时指出:“命门指所居之腑而名.为藏精细胞之物。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腑.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肾藏精而肝藏血.精血相生.同盛同衰.皆靠肾水之滋养”.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在本草纲目:11000多条药方中·有390多条记载轻身、抗衰老方药和一些服食的长寿案例。如:调摄饮食起居:“大抵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耳”:调摄情志:“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齐采蕨而心忧.其寿其天,于藤何与霜”示人以寿天关键在于“心逸”、“心忧”:保养脾胃:“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本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此其权舆”:保养肾与命门:“命门指所居之腑而名.为藏精细胞之物。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夫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苦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脏腑润而血脉通。”这些论述.无不体现李时珍与道家的“顺应自然、养心节欲、练行洁身、防微杜渐”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6张

道教

2.2辨证施膳食物养生,四时用药治病强身道家的诸多学说中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在中医理论中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道.就是辩证法。辩证法讲的就是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世间一切都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道家哲学是辩证的哲学。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古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又在应用中丰富了食物。人类相继研究、探讨养生.延年益寿.其法不外乎:运动锻练、环境卫生、食物调养、畅达情志、防治疾病等。食物为养身之本.即“民以食为天”。药为治病之资.无药何以论医。

《本草纲目》中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辩证施药、施膳上.该书共载药1892种.其中涉及“养生”的植物药有175种.矿物药有51种.动物药有27种.共253种。凡明万历年以前诸家本草著录的传统养生药物.无不包罗。它记载了大量的食疗药膳的单方、验方·在植物方面仅谷、菜、果类就有283种.可选为食用动物类的虫、鳞、介、禽、兽有359种.二者共642种.占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三分之一.充分地体现了李时珍“药食同源”“药食同疗”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膳、施药思想。其间.仅载药酒69种“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遗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无常者·轻者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不胜言矣”:“过饮不节.杀人顷刻……善摄生者宜戒之”。此外.“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坠重,膀脘冷病.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又曰:“酒后饮茶.必将酒性驱于肾。而肾主水.水生湿、从而形成寒滞;寒滞则导致小便频浊·大便结燥”“酒后宜食水果”。又载药粥53种.“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粥料最好是粳米.其性甘平.健脾胃、培中气”:“新鲜胡萝卜适量.切丁.同粳米煮粥,每日早晚服用。其性甘辛、微温·经常食用·可防治高血压.增强体质”。又如.延年益寿方剂89首.如还少丹、琼玉青等.目前在老年保健中仍被广泛采用。“补脾益胃:羊肉汤入青梁米、葱、盐.煮粥食”.“薏苡仁粥: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对老人脚气.消渴饮水两种不同病症,诸为脾胃虚弱症.采用补虚弱。益中气猪肚治疗”即“老人脚气.猪肚一枚.洗净切作生.以水洗.布绞干.和蒜、椒、数斗者。心镜:用雄猪肚一枚.煮取汁,酱、醋五味、常吃.亦治热劳”:“消渴饮水.日夜饮水.人豆鼓.渴即饮之·肚亦可食·煮粥亦可”。据中华药典、中华药膳:所载.不少典籍均与本草纲目:所载的药方治疾、食方养生有关。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7张

养生

李时珍将古代人崇拜的灵物意识上升到医学认识的高度·确信有延年益寿的神奇价值。认为“言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蒲气味温辛.乃手少阴、足厥阴之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如本草纲目:载辣椒可发汗·生姜止呕吐.萝卜消鼓胀.冬爪利小便·南瓜、红善利大便.芹菜降血压.绿豆清暑解毒等。如“大豆治肝虚目暗”。“卵白能清气治伏热病目赤疼诸疾”;“羊肝粥养肝明目”.“莲子粥治脾虚白带”等。如黄精“补中益气.助筋骨,耐塞暑”:玉竹“补中益气.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如艾、雄黄、茱蕴、苍术、菊等都是具有灵气的植物.与李时珍医药文化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本草纲目》中对肝虚目赤病症.采用补肝的食物治疗.“青羊肝.薄切水浸.吞之极效”:对血热目赤病症.用“清热凉血的生地浸泡粳米.以粳米粥治疗”.“睡起目赤肿起.良久如常者.血热也。卧则血归于肝.故热则目赤肿.良久血散.故如常也。用生地黄汁.浸粳米半升.晒干.三浸三晒。每夜以米煮粥食一盏,数日即愈”。食物和药物一样.有五味及寒、热、温、凉之性。李时珍针对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的性别、不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把药物养生变得更大众化.食物和药物的四性、五味辨证选择药物.以之来矫正脏腑机能之偏盛偏衰.使脏腑机能恢复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药物在服用时应忌讳的食物.如“仙茅忌牛肉、牛乳,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怡糖.鳖甲忌苋菜。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绘、腥躁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都是为了让食疗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草纲目》在四时用药例中云:“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蕾、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应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木、苍术、黄粟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芬、知川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调顺时气而养天和也。”素问中“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的用药原则;黄帝内经所言之正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通过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之法.可认知一个规律:用药物调养时.升、降、浮、沉之性.该顺应四时之气以施。而用药治病时.寒、热、温、凉之性.则应逆四时之气而用。在实际操作中须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医生用药.既要掌握一定规律.又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8张

养生

2.3纠谬迷信揭驳长生,完善补充医药养生在李时珍生活的时代.道家盛行鼓吹炼丹术.并在医学领域里散布种种迷信思想.他以朴素的唯物观.批驳了这些伪科学的错误说法。如对外丹养生中服用矿物炼成的金丹食求长生.他排除了铅与汞的药性定性.认为: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汞(即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暴月.邀成癌疾.其害无穷”。又如道家以服食灵芝可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他认为:……尝疑芝乃属朽余气而生.又如人生瘤簧,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迁廖”。并在,本草纲目:中发出:“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的感慨。在药物鉴别方面、纠正了过去本草中的错误和不科学的地方.并补遗拾缺。如南星、虎掌本为一物.而过去却误认为二;蔬蕤、女荟本为二物.过去却并为一条:还有宋代,本草衍义;中错误地认为“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苏颂的图经本草:中将天花粉、梧楼本是一种植物的块根和果实两部分.误为两种植物果实.又如对“草子可以变鱼”“马精人地变为锁阳”等传说.也经过大量的实践考察加以纠正.并证明鱼乃鱼子所化.锁阳乃植物也.充分显示了他尊重事实的超时代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对道家所推崇的养生药物合情合理部分依然本着科学的态度承认其药用价值。如赤石脂“补心血.生肌肉”;石面“益气调中·食之不饥”:石硫黄“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等:如白石英、云母、石钟乳、丹砂、咱砂等.这类药方都属于服饵补益的用法。

李时珍继承了中国古代医家“药补不如食补”的科学传统,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膳食平衡营养.从而起到养生作用。不仅破除了道家养生中的神秘色彩,且对药物学的药性原理及食物的搭配.都作了详尽阐述。《本草纲目》不仅从道家养生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还把它和自己揣摩的养生思想融会贯通.共同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本草纲目》养生思想。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的关系  道家养生 第9张

滋补中药材

3结语中药为我中华民族医学的宝贵遗产.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它对中华民族的案衍昌盛和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即使在西药已被广泛运用的今天.中药仍凭其疗效显著.治本·副作用小.亚健康调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养生之道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以及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延年益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中草药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本草纲目》不是针对养生术的专著.不可能对道家养生术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但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李时珍对道家养生术中符合科学原理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补充。本草纲目:对道家养生术中有关医药的部分.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传授了用药防病治疾的经验和药食养生方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李时珍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研究、开发及运用.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延长人类的寿命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