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来年前天涯还是很热闹的,那时我在天涯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个人写的梦里站桩的帖子,我练习后受益很大。所以想把这10来年我练习道家内丹术的经验、技巧发出来共享。还在整理阶段,内容可能有点杂乱,现在不想整理了,先发出来。以后有机会再好好整理把。有兴趣想获得详细指导的朋友可以留QQ或微信。
万物都是能量的显化。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
练习的方法很多,但都大同小异。都是一些节省和储存自身能量的方法。能量节省的多了,身体里(一般为腹中)存储的能量存不下了,自然往身体的经络挤,在沿脊柱上行过脑后至前额沿身体前正中线下行回腹中, 形成一条能量流走的环路.即古人说的通小周天(或打通任督二脉).在练习内功时的各种奇异现象都是能量在体内流动的结果.
以下是我经过多年练习之后挑选出的部分比较好的方法,外加我自己的练习经验和我发现的练习技巧。第一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大家练习至通小周天。达到之后注意维持住自己的身体状态,不要太过放纵自己,可以常保健康,每天充满精力的生活。达到通小周天之后还想继续精进的人,可以继续学习大周天。
意义是不能够完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相比语言的交流,心领神会才是更高的交流层次。
人在高兴或是伤心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无念了,这叫至心,也叫真诚。只有一个心思,再没有第二个心思,诚恳的心到了极点。
一切经典、一切佛法都是多余的话,只要一心深入,念佛也好,甚至以前不信佛,只要能做到清净无念,他就已经在佛的境界中了,这个道理是一切佛最秘密的行愿法门。
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勉强之事总是难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是南辕北辙。人生之路遥远渺茫,假如任何事都定下很高的目标,勉强自己去做,并且务求完美,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难免会引起许多忧愁烦恼。如果能安于现实,诸事皆顺其自然,不但事情容易成功,而且到处会产生悠然自得的乐趣。
在一个追求散乱的世界里,默然和寂静却会吓坏我们,我们以嘈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终止心对于思考和研究的无尽渴望。念头和情绪的自我解脱是最深层次的禅定(本觉)。安住于本觉的纯粹当下,没有禅定不禅定的问题。在任何时刻和情境中保持本觉的流动。通过修行逐渐稳定心性。当意念情绪安静下来,消失时,可瞥见心性的本初状态,之后可察觉到有能量升起和展开,如对那个能量执著,则他凝结成意念形式,又把我们带回到概念和心智的活动中。
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不执著,不受任何概念的约束,察觉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空的。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唯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将真真实实的心,行真真实实的事,坦坦然乐天知命。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
呆若木鸡的境界: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接触外物时要做到平和宁静,明白各种事理之后,也能够不使用机巧。使自己无欲无识,把生命机体完全交给元神。通过随顺的处事原则来过一种悠游自得的生活,役使外物却不为外物所役。真正的勇敢不是从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的内心所具有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心态。
善摄生者无死地:不被欲望控制,提前便明了危险的所在,根本不去使自己置身于这些危险的境地。
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行为常常延后呈现果报,甚至延到来世。行为的结果完全是由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定,绝非取决于行为的轻重。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卧多昏沉,立多疲极,行多纷动,坐无此过,故多用耳。
系心一处,借一妄以息群妄(只想一件目前最重要的事),渐束渐纯。思想专一,集中注意力于下丹田,妄念自渐渐消除。
神非虚不灵,非寂不宁。此神为真我,儒谓天命之性,诚意正心之本,在道为真一,在佛谓心性。元气通,能培人心固有之善。
过多的劳作消耗了我们的体力,过多的追求分散了我们的精神,过多的娱乐消解了我们的意志,过多的言说耗散了我们的心气,过多的欲望戕害了我们的身心,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身体、精神、幸福的根本(根基,基础)。这些元素的过度消耗会使我们心浮气躁,内心焦虑不安,最终导致体质下降、精神不济、道德损伤。唯有节制自己,守护精气神,才能长保健康。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中国古典哲学包括儒、释、道三大体系,唯有道家重视今生,认为人生在世是件快乐的事。道家的宗旨是把握人生,争取竞其天年,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身为试验,寻求、探索能够使人长寿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之术。
道家养生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如果修炼此功能够达到产小药,打通任督脉,运行小周天,这就到了炼精化气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也就是古代丹书常提到的“百日筑基”。再经过一年修炼产大药,三年温养,胎息还丹,就到了炼气化神阶段。炼气化神是高层次的功夫,这一阶段许多功能都会开发出来。再经过九年修炼,也就到了炼神还虚的阶段,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阶段能够达到超脱分形,羽化登仙的境界。
气之化也,始为血,血为精,精为髓。一年其气易矣,二年其血易矣,三年其脉易矣,中年其肉易矣,五年其髓易矣,六年其筋易矣,七年其骨易矣,八年其发易矣,九年其形易矣,其神三万有六千,皆化而为仙矣。”
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金丹之道须以无为元神为用。所以要以先天制后天,以元神引元气,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有“气性尽,而后本元始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从这一意义上讲,道家的炼神还虚,主要是除欲神,炼元神,使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真矣。
所谓补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聚补,即聚精以补精;一类为采补,即采精以补精。聚精之法平实易行,可以自修自习。明代袁了凡说:“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今之谈养生者,多言采阴补阳,久成不泄,此为大谬。肾为精之腑。凡男女交接,必扰其肾。肾动则精血必随之而流,外虽不泄,精已离宫,即能坚忍者,亦必有其精数点,随阳之萎而流出,此其验也。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反于薪者哉!是故聚精以寡欲为先。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轴耗。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精亦与日俱积矣。是故聚精之法,次贵节劳。夫主闭藏者,肾也;司疏火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散者用事,而闭藏者不得其职,虽不及合亦暗流而潜耗矣,故当息怒。人身之血,各归其舍而常凝,酒能动血,人饮酒则面赤,手足俱红,是扰其血而奔驰之也。血气既衰之人,数月无房事,其精必厚,然使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是故聚精尚宜忌酒。《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清淡之味,乃能补精也。万物皆有味,调和胜则真味衰矣。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味,益人肠胃。故淡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袁氏的论述,简单明了地道出聚精的道理。
所谓固精,又称之为“不漏法”。道家认为,人过中年以后,身体已破,在行保精、补精之法的基础上,还应以不漏为继修功夫。不漏又分内外:交合之精不漏、呼吸元气不伤、思虑之神不用,叫作外不漏,亦叫固外药。先天之精不漏、先天元气不伤、先天元精不用叫作内不漏,又叫固内药。内外不漏名之日“不漏体”。炼此不漏体,充之实之,补之化之,使其返还先天“童真体”,名之为“无漏体”,又叫“全真体”。所谓全真体,即全精全气神。圆满完全,无亏无损之元真童体。此修炼阶段,道家称作“炼己筑基”。然后即可转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人只要能安安静静坐在那,天地的能量就能够回来。身心能够合一的时候,身体自然会发生变化,那时候,自然会引导我们如何打开那一窍。无论在什么地方,有空就静坐,不要想太多,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身体能量储备够了,水到渠成,元神归位。
动情的精液为浊精,不动情的阳举才是真精,后者必须逢机即采,提精补脑。(解释怎样采:。。。。。。)
经常进行这种训练,使任督二脉真气的运行出现了条件反射,人体进入练功态或放松时,真气就自动沿着任督二脉运行起来了。任督二脉是十二正经的总管。主渠道顺畅,真气旺盛,人体这部主机才能正常运行。任督二脉侧又排列着肺俞、心俞、肝俞、肾俞等俞穴,这些俞穴对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都有疗效。真气充足时,只要运行周天。这些穴位就都会受到真气的滋润,这对养生延年大有益处。
练功之时,主要就是调起火力,念不可起,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散则火冷。练功中,前半段用武,但又不可故意加重意念呼吸,必须注意武火是在练功过程中形成的;火起之后,则勿忘勿助,自然无为,以文火温养之。练功火候,历来全凭师傅指点,或自己在功中去摸索、领悟,逐步把握其中的要决。道家丹鼎门有“八字火诀”:“似是乃是,自然而然。”学者可细细参悟之。
生活细节巧养生
以坐养神 适当地静坐休息,能使人心平气和、精神愉快、烦闷消除等。坐姿可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入座时,动作要轻、平稳,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松,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
以立养骨适当地站立,可使骨骼肌产生缩张运动,激发身体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还能使气血下行,血压降低,有利于大脑的休息。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端正,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受力均匀,不宜固定某一侧。
以卧养气 卧姿一般以向右侧卧,双腿微弯最合理。这种双腿微屈,脊椎向前弯的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心脏不受压,有利心脏排血,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大有益处。
以行养筋不拘形式的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锻炼,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抗病作用。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4.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6.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为艮,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人体正气,来源于五脏,五脏坚强,血气充实,卫外固密,外邪无从侵入,疾病则不发生,健康则有保证。药膳与养生的特点养生法则与方法中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强调人体平素必须注重四时的气候变化去适应,避免外邪侵袭,是养生的法则,应该遵循,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利用外界环境因素,增强体质。总的来说:
一、要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与所处的节气和谐,始终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状态。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七,所谓“三分调七分养”之七
二、保持和谐的心态随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调”的个人调养部分
三、及时调理身体失衡之处,使人体在变化的时空中处于平衡状态。这部分占了十分之一
生活修心化
生活修心化也有人称为生活练功化,不过个人觉得还是修心更能反映其实质。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练功,如何把日常生活也当成一种练功,这是很多功友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不可能何时何地都能坐下来正规练功,也不是无时无刻都在想着练功。但是无论是正规练功还是日常生活,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都重视心性功夫的修炼。其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无为状态的培养,无为可以有很多个不同层次的理解,但最基本的一点是专心,认真做好每件事,心不散乱,“行站坐卧不离这个”。无论工作学习专心致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平常能经常保持无为状态练功时就很容易入静,练功时的高度入静会反过来加强平时的无为状态,这就把练功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通过练功的训练,进入虚空的境界之后,内心非常清静,而且可以经常保持这种状态。这种心态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很容易掌握其中的奥妙发现问题的关键,好像豁然开朗了,这就是开慧。对此古代的先贤早就有过论述,孔子推崇修身、齐家、治国于一体的处事观。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念,毋固,毋我”,就是说凡事不要执着、贪念、追求,而要忘记一切,无我无私,这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时时、处处、事事修炼人心,就是对自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更高一层修炼。孔子所提倡的“仁”,不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而且是一种很高的修炼境界。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时时刻刻都可以练功。在日常生活中,走路可以练功,睡觉可以练功,看书写字也可以练功;保持平常心是练功,泰然处事是练功,助人为乐是练功,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同样是练功。作为练功人,既要用一定的时间按照功法的要求潜心修炼,又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处处修心,使之相互促进。这样就把练功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功力,又能够促进工作。
学练健身气功要做到松静自然
学练健身气功的过程,是人体生命运动状态向优化、有序方向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转化的快慢,既与练功者身体健康状况、年龄大小等因素有关,更与掌握练功要领有关。松静自然就是健身气功锻炼的基本要领之一,它贯穿在健身气功锻炼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练功中要特别注意学习和体会。
何谓松静自然中的“松” 所谓“松”,包括形体的放松和精神的放松。形体的放松主要是指把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乃至内脏等都要放松,使相抗衡的肌肉、肌腱处于相对稳定、松弛状态。精神的放松主要是指解除情绪上的紧张烦躁,使心理处于平和状态。习练健身气功时放松身心,既有利于机体内气血的自然循环,减少机体的负担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础代谢率;还可以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减少内、外环境对大脑皮层的干扰,有利于诱导大脑入静。
习练健身气功强调放松,但也不能把“松”片面化,以致出现松松垮垮、松懈无力的状态。健身气功中的“松”,应该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使形体、呼吸、意念轻松舒适无紧张之感。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应力刺激,将促进细胞和组织的生长,而不合理的(过强或过弱)应力刺激将会导致组织生长的异常或病变。这说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及其功能的发挥与器官和组织内部的应力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生物力学观点来分析,健身气功中的“松”,就是要通过形体(包括内脏)的运动,使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应力分布。
何谓松静自然中的“静”
所谓“静”,是指练功时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排除一切杂念。从本质上讲,人体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变化着的,因此练功时的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是通过内向性的意识运用,把没有秩序的、散乱的意念活动变成有规律的、单一意念活动的过程。
在形体运动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求静呢?主要是把意念集中于动作的姿势,也可以把意念集中于穴位,还可以把意念集中于体会呼吸与肢体动作的配合上。这样就可以使练功者精神内守于自身而不外越,慢慢地静到不用想动作而举手投足都合度的状态。此时练功者已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即进入了内家拳经中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地了。当然,入静和放松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只有精神和肌肉最大限度的放松,才会为精神的宁静创造有利的条件,否则精神或形体的紧张会使人很难入静。反之,当练功者真正达到意识专一而不杂时,形体姿态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端正而放松。古人所说的“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就是这个意思。
何谓松静自然中的“自然”
所谓“自然”,“自”是指自身,“然”是指规律,“自然”就是指自身运动的固有规律。健身气功要做到松静自然,就是要把练功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等都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进行锻炼。人在日常生活里的一切行动都是靠形神相合来完成的,练功的动作是日常动作的纯化,把有益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予以强化,把不利于人的生命运动的则予以消除。因此,二者不是对立的。
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健身气功里许多动作做起来似乎并不符合日常生活的习惯,甚至感到十分别扭,但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就是不自然。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很多习惯动作是带有偏颇的,只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使用习惯了而感到自然,其实这种带有偏颇的习惯动作往往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不平衡,从而有害健康。健身气功里的许多动作,就是为了纠正日常生活习惯引起的形体动作的偏颇而设计的。初学初练时感到的不自然,其实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自然,使形体的运动回归于自然,促进身心的健康。
练健身气功若违背自然规律,就会产生练功的反效果,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健身气功的锻炼要做到勿忘勿助、勿贪勿求、勿勤勿怠。具体来说,形体自然要合于法,既要一招一式力求准确规范,但又不强求,以舒适为度;呼吸自然要莫忘莫助,不能强吸强呼,逐步做到深、细、匀、长;意念自然,要“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会造成气滞血淤,导致精神紧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绝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需要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仔细体会,逐步把握。此外,练功切忌过早追求效果。若追求效果早至,则易烦躁而精神不专一,必然会对练功效果有所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