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养生文化

论道教饮茶的养生观

2022年05月28日 15:14:082680百度已收录

论道教饮茶的养生观  道家养生 第1张

现代饮茶养生观或因研究方法局限,或有推销茶叶品牌之目的,诸如此类,因而多有不实之处,故当正确引导以拨乱反正。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从历史而观,道教乃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较之于儒佛两教者于中国最早出现。故研究道家饮茶的养生观,是从根本思想上的探索,对现代养生观具有指导意义。众所周知,道教重视养生之极,养生思想何其丰富。而道教之形成也是由于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进而希望长生不老,永世长存。从先秦对鬼神的敬畏,汉晋南北朝长生不老的神仙方士之术,到唐朝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无不体现道教人与自然之哲学。而道教徒认定的核心思想是性命双修,择其大要而言,一者体修,二者性修。体修在于肉身的延年益寿与长生不老,性修在于得道以致精神不朽。而饮茶作为道教徒日常生活的养生方式,盖以二者故。

1 道教饮茶的养生观内容

1.1 饮茶可助长生羽化

南朝炼丹家、医药家陶弘景迷于神仙之术,常寻仙问药,他认为:“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壶居士食忌》中也谈到:“苦茶久食羽化”。此为道教外丹派向外寻求长生不老的养生观点,认为饮茶可以成仙的理论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身体养生思想。

1.2 饮茶具有医药之功

自吕洞宾创立内丹派后,强调性命双修,向体内修炼,饮茶的养生功效也随之变化。道教饮茶养生功效变得比较实际,强调饮茶对人体的医药养生作用。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以茶入枕,可明目清心,通经络,延年益寿”。吕洞宾也曾作诗曰:“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强调了饮茶抑制睡眠,清醒头脑的作用。

1.3 饮茶可以助修得道

道教徒提倡苦修以炼心性,茶与之则密切相关。如全真道的修行方式:乞化、远游、坐环、战睡、打尘劳。其中战睡就是抑制睡眠,强忍不睡。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谈到战睡的功用说:夜里五更,强而不眠,除涤昏梦,剪截邪想。而茶就具有使人兴奋不眠的药理功效,故而利于修道。如全真教二代掌教马钰在《长思仙 茶》中说:“一枪茶,二旗茶,修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以上可知饮茶助于道教徒修性得道有两点:一者抑制睡眠,二者驱邪想,静心性。全真道创教祖师王重阳说心不乱则欲不生,无欲欲之是无为也。可见,静心除欲对道教徒修炼心性,悟道何其重要,而饮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视为天赐神物。

2 道教饮茶养生观形成探因

道教饮茶养生观之建立,为“效果历史”故。“效果历史”概念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他认为对历史的主观理解也是历史造就的客观效果。历史既非主观也非客观,人始终存在于处境中,并且在处境中理解,处境是人的理解界限,处境是历史的产物。处于历史环境中的人,看到的是“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茶。

2.1 长生羽化之因

尧舜禹时期为中国上古文明建立了天人关系的天道观念;到商代尚鬼时期则特别注重对天神、鬼神的信仰;而周代在经历文化思想与政治革命,特别在极人间富贵之后,人们对渺茫难凭的长生寿命无比向往,故而生命问题逐渐显露。如西周穆王求道,秦皇汉武寻药,皆想求得长生不老。《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认为 世间有长生不老药存在。故而道教徒在历代君王及人民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的社会观念影响下,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在此过程中,形成两种服食养生理论:金石类和草木类。而炼金石由于食金丹中毒致死比比皆是,加之炼丹方法困难,耗资巨大,故而较为实用的草木类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形成后来的饮茶成仙理论。如从神农《食经》曰茶之功效为“悦志”,汉代华佗《华佗食论》曰其“益意思”,《壶居士食忌》曰:”苦茶久食羽化。”、到南朝《陶弘景杂录》曰:“苦茶轻身换骨”等,这些文化作品逐渐的给茶披上了长身不老的外衣。由此,道教饮茶长生不老的养生观形成因素主要为:道教本源的天人观念,人们对生命思考的社会观念,历代帝王的政治推动,文化作品的引导。这些因素是道教徒将饮茶视为有长生不老之功能的历史处境,在这样的处境中去理解饮茶意义,理解的结果又成为新的理解处境,如此往复,以构成饮茶长生的神话内涵。

2.2 医药助道之因

李唐王朝立道教为国教,因受前朝追求长生不老药的思想影响,唐六代皇帝及各大臣因食丹药中毒而死,人们逐渐不再相信道教长生之说,道教为发展下去,故而内丹派出现,提出性命双修思想,强调将精气神的整体修炼与阴阳五行结合,形成服气、存思、辟谷、静功等养生术与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主张以自己身体为丹炉,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使精气神凝为“圣胎”,而“圣胎”则可永世长存,不生不灭。故而在其思想影响下,饮茶的养生效果不再强调其仙化作用,而转向 内在的性命双修意义。体现在命修上,强调饮茶本身的医药功效,如明目清心等。体现在性修上,强调饮茶的除邪静心等。内丹派兴起后,道教徒修道方法虽与外丹的外修不一样,但求长生成仙的本质目的没变。只是 外丹派是不切实际的追求,内丹派则是继承了正统的老庄思想。外丹派给茶披上的仙草面纱,也是影响内丹派饮茶养生观的历史处境。故而,内丹派道教徒认为饮茶虽不能直接成仙,但可以通过其医药作用,抑眠调气,以及因为历史给其添加的文化仙气,认为有助于除邪静心,内观修道。总之,医药助道的饮茶养生观是在道教不变的长生思想以及内丹派新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3 道教饮茶养生观对现代养生实践的启示

道教是中华民族之根,理解道教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而道教徒的养生观念自古有之,现代诸多饮茶养生观或多或少出自其中。如物质层面之养生,茶可以健体、延年益寿;精神层面之养生,茶可以使人体悟虚空,能使人致静,归真,和气。利于道教静功术的修炼,以调气息,和阴阳。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而我们实际饮茶过程中也会体会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其中缘由之一也是因为道教的养生思想所带来的文化影响。抛开茶作为一种植物本身具有的药理属性,茶之精神养生意义是“效果历史”作用的结果,是中国浩瀚历史赋予了茶之精神属性。在古人与茶的关系中,由一种参悟、领纳相互作用。但自西方文化传入,现代饮茶养生观则有靠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的方法形成。故而以此方法为依据,单纯依靠归纳总结出茶之精神养生内涵,而不是在实际中去体悟其本身就具有的精神养生内涵,此为靠形而下的科学方法去总结形而上的精神意义的养生观。如有说茶可以静心,养廉,调气息,和阴 阳。这是通过归纳总结出的思想?还是结合“效果历史”作用下体悟到的 茶的精神养生意义?一个是客观性主导的科学,一个是主观性主导的精神,若只是一味用科学实证研究,而否定形而上的精神意识性研究则有失公允。若以实证主义的科学去研究饮茶养生观这一对象,通过观察归纳前人对这一对象的研究作品,如古人的诗词歌赋、现代的文献,再综合并将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去。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取茶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对思想 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革新。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