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中医养生

中医经络养生

2021年10月19日 10:10:513220百度已收录

一.认识中医经络穴道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 祖国医学中很多养生保健的观念和现代生命学相似且更为高明,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也卓有成效,比如刮痧,拔罐,走罐,艾灸,推拿按摩,针灸,大家几乎都耳熟能详,而其中精髓便是上天给我们最大的自愈系统

——经络。 经络疗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1.十二经络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二、八脉交会穴

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称作“八脉交会穴”,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人流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推拿按摩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推拿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推拿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2.刮痧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3.拔罐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 拔火罐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 走罐 走罐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走罐 走罐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4.针灸之针 针灸是在中医学中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经络中的气血的运行。 现代科学从组织学和生理学上尚未发现气、经络或者穴位的存在,且部分当代针灸使用者并非依据传统理论体系进行实践。当代科学研究支持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与术后恶心的效用。有人质疑针灸的效用极其微弱不足以建立临床关系,并且可能是双盲实验不适当的结果,亦或可用安慰剂效应或发表偏倚来解释。此等探索与解释实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足为取。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另一部力作《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可为一说。

5.艾灸

艾 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三、常见实用的几大穴道

合谷 足三里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穴意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太溪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

太冲

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

劳宫

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

内关

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神阙

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该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 功效 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主治 1)腹痛、久泄、脱肛、痢疾、水肿。 2)虚脱。

命门

〖名解〗 (1)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曰命门。 (2)属累穴。属,类别之意。累,堆迭也。属累名意指本穴气血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为地部经水。理同命门名解。 〖主治疾病〗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肾俞

肾俞别名高盖。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肾俞。肾,肾脏也。 俞,输也。肾俞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功用:具有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聪耳的作用。主治肾炎、肾绞痛、慢性肠炎、阳痿

五穴总歌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腰背委中求

肚腹三里留

心胸内关谋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