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注尾间 频耸两肩
其文(下有解):
此段功夫,乃为初行上言辈救弊之法,亦养生家必行之作用也。盖心者神之谓也,果如上言而极行之,其真炁自能攻穿尾闾,暖气冲脊,层层烘升,自达颠顶,原无事乎心注而频耸也。但彼初学之士,真气既衰而神力又薄,其尾闻之关闭塞而勿开,夹脊之节二十有四,其间积痰,节节有之,苟不仗此有为作用,其穿关也固不易,而欲节节通升,焉能无阻?然事又不可中止,倘此尾闾不开,则所有精不固,而所降留之气岂肯安驻腹间?不变为腹胀胁疼,舡痛痔漏,则变为气忡心怔,小则亦必变为牙疼眼赤头眩等症。幸而关穿脊达,倘或中住,则有发背对口脑疽等患。是以先哲开此不得已有为作用,以解种种之厄。其诀乃一意神注尾间,而于粪门作忍大便势,其气则缩而提矣。如是行之,尾关必开。我则以头稍向前面,而又用意自下提上,耸其两肩,则其气自从央脊节节上升,升一节则加一提耸之功,直觉此气已到玉枕骨问,则可从事于下文之所示也矣。
此一段功夫,稽即《丹经》所称黄河逆流一步玄诀。然其关有三:尾间一也,夹脊二也,玉枕三也。 今犹三关仅通其二云, 我故日过此关尚须从事于下所示者, 以有玉枕一关耳!
其意:
此段功夫,乃为初行上言辈救弊之法,其上言是什么?见此:道家古法养生十三则 | 神游水府 双擦腰肾 | 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而此篇,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更加顺畅的让“真气”循环。我们知道人体任督二脉代表着阴阳循环,那么交界处在哪儿?
就是在尾闾穴处,该穴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为何它如此重要?如同尾闾二字,其实在古代传说中就是海水所归之处,《嵇康》言: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
也就是说,该处是水的汇集之处,我们要知道,在人体之中,有两物可以循环,一者水也,一者气也,只是水沉气升。
也就是说,水往下流,故而在这任督二脉的最低处,也就是水液的汇集处,所以当我们把心思注入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来,心念在此便于梳理阴阳,二来其实也是一个取巧的法门。
在道家丹学之中,我们都知道肾水心火汇聚于下丹田,化成气息,游走任督二脉称之为小周天,但是其中有一节,从下丹田至尾闾间的是气,也就是气往下走,这本身是违背气升的规律的,故而丹学难也。
但若是单单养生,单用心力注于水本沉降的地方,自然简洁方便,而心在五行之中属于火,以心火蒸水,正是化气之法。
再有耸肩一节,实则为了辅助其气沿着夹脊上升。
正如文中言:夹脊之节二十有四,其间积痰,节节有之,苟不仗此有为作用,其穿关也固不易,而欲节节通升,焉能无阻?
其实背后本身经脉不是通畅的,就好比肌肉一般,我们不锻炼它,就会萎缩,甚至“纠结”在一起,夹脊亦是如此,因为我们不用,所以会有气滞,化作湿滞,这就是文中说的痰了,而在心火煅烧之下,气息上行的时候,这些就是阻碍。
但是耸肩的动作却可以帮助气息上行,冲破这个阻碍,这就是本节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