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立秋后,“秋补”、“贴秋膘”的话题就跟渐凉的气候相反,愈发的热闹起来。
秋补的习俗源于旧时,主要是因为过去生活水平不好,缺衣少食,加之经历夏日数月高温,食欲萎靡,人不免清减,因此到了秋冬季节就想着多补充些营养储备点肌肉和脂肪来抵御寒冬。
而现代生活条件好了,甚至肥胖率逐年飙升,对于很多人来说,特意秋补已经没有必要了。不过,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早晚温差大,对于本身体质较差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营养,也有可能因抵抗力降低,罹患各种疾病。老祖宗的经验不是完全不对,只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有些习俗需要顺应时代进行调整。
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科学的“秋补”,应该是注意恢复食欲正常进餐,并均衡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简单总结成三个最容易操作的原则:
1、四两荤一斤素,一杯牛奶来补钙;水果豆类和坚果,食物多样身康泰
一不小心写成了顺口溜,其实这条原则的核心思想是补充优质蛋白,注意食物多样性,全面均衡营养。
很多地方“秋补”的习俗主张吃肉,但现代人不像过去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回肉,所以不需要刻意进补荤食。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用摄入畜禽肉、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120g~200g(即二两多到四两),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其中首选富含对心血管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其次是同样脂肪含量较低的鸡肉等禽肉;蛋类营养价值高但胆固醇较高,不宜吃太多;而猪牛羊等畜肉,脂肪含量较高,最好选择其瘦肉。除了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之外,蔬菜、奶类、水果及坚果等食物是重要的维生素、矿物质来源。膳食指南中建议,成人每天食用12种以上,每周食用25种以上的食材,保证我们所需的营养不会因此长期单一的食材而导致“偏科”。
2、主食不能省,多换花样有食欲
由谷物组成的主食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成人每天需要250g~400g(即五两到八两)谷薯类主食,这其中可以包括五谷杂粮、杂豆类、和薯类等食物。与白米白面相比,杂粮杂豆及薯类能提供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杂粮饭是不是看着更有食欲?
3、运动锻炼不可少,每天快走6000步
“生命在于运动”,久坐不动现在已经成为了增加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运动其实与营养一样,是让身体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运动的功能不仅仅是消耗能量控制体重,更是提高身体的应急能力。坚持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于心肺功能、肌肉、骨骼、关节和神经系统的锻炼,能给人体带来全面的益处。快走6000步是一个基础,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体能情况循序渐进,增加锻炼。
附赠一张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大家可以参考其中各种食物的大致摄入量。不必苛求精准数量,把握大原则就很棒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