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曾写了一篇独特的养生文章,叫做《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略知养生的人大概都会说“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之类的养生格言,但庄子却不说这样的大道理,而是用寓言、用讲故事的方式,揭示养生的真谛。庄子既是伟大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想象奇特,超凡脱俗,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因此,《养生主》也被节选到中学的课文里。
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强大的心灵世界。但普通人总是精于算计、心猿意马、随波逐流,容易受到外境的感染而不得安宁。庄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的养生之道侧重于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养生主》一开始就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什么叫“缘督以为经”?这句话争议最多,但也最为关键。晋朝的郭象、唐朝的成玄英、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等人都有过解释。有人说,“缘督以为经”就是“打通督脉,身体就不生病”。其实,从整篇文字看,庄子没有谈到养生家所谓的“奇经八脉”。郭象的解释是,“缘”就是“顺”,“督”就是“正”,即顺着正道、中道而走。成玄英说解释为“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虚夷任物,与世推迁”。也就是说,养生的关键在于,做了世俗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俗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无论做何种事情,都应远功名,去利欲,方能保全身体,享尽天年。
很多人不太注意庄子说的第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非常重要,但经常被解释为:“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其实,这并不符合庄子的本意。因为庄子在这里所说的“知”,通“智”,并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心计”、“小聪明”。常言道,“人生不满百,却怀千岁忧”,整天都泡在了功名利禄、油盐柴米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样,有限的生命也就无形中被耗掉了。
对生命的重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点在庄子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不过,庄子所谓的养生和一般之养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之养生,都是为了追求长寿,庄子并不追求长寿,只追求更好的活着。他的养生在根本意义上就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个安全的存身之处。庄子分别用三个故事,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他的养生之道。
第一个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的故事,以牛的筋骨喻指人事的错综复杂,以人的养生比作庖丁宰牛。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是说宰牛的时候,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人在社会交往中,不要盲目碰撞,只有顺其自然之理,才能在面对现实中各种困难、各种束缚时游刃有余。
第二个故事,“泽雉逍遥”。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野鸡跟家里养的鸡是不一样的。家养的鸡关在笼子里,吃穿不愁,纵然很神气,也是寄人篱下,担心随时可能被宰杀。庄子借“泽雉逍遥自在”来说明“养神”的宗旨。养生之宗在于养神,内以守神,外以忘物,不为外物所累,追求逍遥自得。
第三个故事,“秦失吊老聃”。
在《养生主》中庄子谈到“秦失吊老聃”一事: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有人就责怪他对朋友没有感情,而秦失却不这么认为: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这就好比将一个头朝下而悬挂着的人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