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2019年的立秋时间为公历8月8日。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秋季之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阳气下潜,在于“养收”。
秋者就也,成就之意。夏日阳长,万物充能,百脉涌动,细胞积极。秋日养“收”,收为大势,秋日有收,阳气下潜,冬日方能养藏。秋日不收,阳气耗伤,身心受损。
所以,现在开始做好秋季的调养,可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旧病复发。
立秋气候特点
立秋三侯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地区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昼夜温差变大),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立秋养生
一、少吃辛辣多润肺
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容易产生疾病,因此,秋季要润燥、养阴、润肺。
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要少吃。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如果再吃辛辣,对养肺十分不利。可以多吃一些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同时,俗话说“秋瓜坏肚”,立秋后依然贪吃瓜类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也会随之产生。所以入秋后瓜类都不能任性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而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好可以在立秋时节食用。可以多喝三豆(绿豆、红豆、黑豆)汤,能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二、少吹凉风多安神
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切忌贪凉,最好避免皮肤直接被风吹。
一些多发病都与立秋天气转凉有关,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此时最易复发,所以要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另外,还要根据天气冷暖适当加减衣物。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另外,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可以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备一件外套“避寒”。
三、充足睡眠是保障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立秋过后,仍有秋老虎肆虐,而且白天慢慢变短,夜晚变长,如果保持夏季作息,晚睡早起,人很容易倦怠、乏力、纳呆,所以保证充足睡眠,是养精蓄锐,补充人夏季虚损的最佳保障。
立秋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每晚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午睡20分钟左右是最为合适。
四、运动量不宜过大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五、精神宜收切忌悲忧
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此时养生以“收养”为原则,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