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奇谈2

2022年07月23日 14:53:583540百度已收录

  第四章 经脉的升降是决定健康的因素

  关键句:上下按摩四肢以及腹部可以保证健康。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经过解密,是暗藏长寿秘密的。

  在《黄帝内经》中,对应“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这是否是关于健康的呢?

  现在继续解密。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现在的翻译是:

  “根于外的叫做气立。”

  或翻译为:“凡生命根源于外的,叫做气立。”

  说了白说。

  我们继续揭秘“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1、先说“外”。

  那么,“外”是指什么呢?

  “根于中者”的“中”,我们已经解密是指带脉。

  “根于外者”的“外”,是否是指除带脉外的其他经脉呢?

  与“外”对应的是“内”。

  我们继续在《黄帝内经》中寻找“内”与“外”是怎样的关系。

  “内”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563次,“外”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406次,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

  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是下面三篇文章。

  第一篇《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

  所以,“内”关联心脏;“外”关联“分肉之间”。

  第二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所以,“十二经脉”关联 “分肉之间”。而“外”也关联“分肉之间”。所以,“十二经脉”关联“外”。

  第三篇《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翻译为白话就是:“荥穴、输穴适用于治疗在外的经脉上;合穴治疗在内的腑脏。”

  所以,相对于内腑,经脉属外。

  结论:“根于外者”的“外”是指经脉。

  2解密“根”。

  前面提到《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人是天地之中最重要的……”

  所以,这里对“根”的解密思路,仍然围绕“人”这个范畴。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公认的翻译就是:“经脉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翻译。

  我解密后的翻译是:“经脉,是能决定人从生到死的寿命,能治疗百病,能调理人体的虚实,不可以不通畅。”(No.1)

  “决生死”说的是寿命,而寿命的根是带脉,我们前面已经解密。

  “处百病,调虚实”说的就是健康。

  应用排除法,健康的“根” 就是二十八脉中除带脉外剩余的经脉。

  以下简称经脉。

  经脉就是“决定人健康的因素”的根。(No.1)

  所以 ,“根于外者”解密后的翻译是:

  “决定人健康的因素,是经脉。”(No.1)

  3解密“气”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反此者血气不行。”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所以,这里的“气”是“血气”的简称,引申为血气在经脉的运行。(No.1)

  4解密“立”

  是存在是意思,引申为状态。

  综上所述,“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解密后的意思就是:

  “决定人健康的因素是位于腠理之间的经脉,是血气在经脉里运行的状态。”(No.1)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接着是“气止则化绝。”

  “气止则化绝”的意思就是:“血气在经脉的运行停止了,新陈代谢就没有了”

  血气在经脉中是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才能决定人的健康呢?

  总体方面讲,就是升降。针对每条经脉论述,就是逆从。

  5升降

  “升降”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9次。重点是“……阴阳之升降”(《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记载“脉有阴阳……”

  结论是:脉有升降。

  在二十八脉中,除了带脉横向的运行,其余二十七脉,存在着升降的现象。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将阴阳十二经脉与升降进行一个总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这是降。“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这是升。“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这是降。“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升。

  任脉、督脉的运行路径我们前面已经解密。

  任脉从下往上升,督脉从上往下降。

  督脉在脑后有个穴位叫强间。倔强的强,不应该念强壮的强。

  “强”是“降”的暗语。(No.1)

  督脉运行到尾骨,有个穴位叫长强。倔强的强,不念强壮的强。

  “强”是“降”的暗语。(No.1)

  脊椎的”椎”,是“坠”字的暗语。证明督脉沿着脊椎的方向向下运行。

  督脉是沿着脊椎的方向下降的。

  四川有个派别,就是修炼“小周天”时,任脉向上,督脉向下。拗不过传统的“小周天”督脉向上,任脉向下的定论,无奈自称“逆小周天”。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一句,解密后的翻译就是:“经脉的升降停息了,则血气运行的状态就孤立危急,带脉就会孤掌难鸣。”(No.1)

  除了意外死亡,人逐渐衰老的过程与血气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五十四》记载:“……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二十岁,血气始盛……三十岁,五藏大定……血脉盛满……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血气懈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血气虚,脉不通……故中寿而尽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如何知道人活到百岁才会死亡呢?……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二十岁时,血气开始充盛……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完善……血脉充盈旺盛……四十岁的时候,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发育都非常健全……五十岁的时候,肝气开始衰减……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减……血气不足……到七十岁,脾气虚弱……到了八十岁,肺气衰减……九十岁,肾气枯竭,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到了一百岁,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所藏的神气消散了,只有形体躯壳存在,也就死亡了。

  ……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这是爲什麽呢?……血气虚,脉不通……所以没有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

  有没有健康活到一百岁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公认翻译是:“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我解密是:“以阴阳经脉为准,了解经脉的按蹻之术及经脉的数量。”(No.1)

  整句话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是因为知道养生之道,以阴阳经脉为准,了解经脉的按蹻之术及经脉的数量。”(No.1)

  这是“知道”,理论上知道“养生之道”。

  如何“得道”?

  二十八脉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经脉需要升降通畅我们也已经知道,下面就是要得到“按蹻之术”的时候了。

  也就是如何加强血气在经脉中的升降。

  还有“合于道”,不谋而合的“合”,从行为上、心理上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真正的是“得道”,掌握“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记载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翻译为白话就是:“违逆这个顺序,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就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加强血气在经脉里的升降,就可以保证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里面叫做“气立如故”。

  就是“血气的运行的状态一如既往”。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上文有“气血”,颠倒了“血气”,暗示:“陈阴阳”为“臣阴阳”,驾驭“阴阳”之意,阴阳指经脉。。

  解密后的翻译为:“圣人驾驭阴阳经脉,经筋与经脉调整和谐, 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五脏六腑与经脉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血气的运行的状态一如既往。”(No.1)

  关于经筋,《黄帝内经》中的论述:

  足阳经筋的部分,与足阳经脉是反运行的;手阴经筋的部分,与手阴经脉的运行是反方向的。

  怎样加强血气在经脉里的升降呢?

  有人天赋异禀,经脉自通。胡吃海塞,从不得病。这不是我们解密的重点。我们需要分析的是通过修炼,来保证经脉的升降畅通的三种情况:

  1用纯意念控制经脉的运行。这是世外高人。

  2以行领气。通过一些动作,加上意念,加强经脉的运行。如五禽戏、八段锦等。但一般人做不到。现实已经证明,有几个练成的?因为许多人连经脉的数量都没有搞清,经脉的运行方向也没有搞清,怎么加强经脉的运行?

  3自我按摩经络功。像我这种凡夫俗子,只好自己按摩,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加强经脉升降功能。

  请别人按摩,或通过仪器按摩,只能使身体及格。这还要保证两个条件,第一,长期坚持。第二,知道经脉的数量及运行路径。

  第五章 解密按摩与按蹻的真正答案

  关键词:按摩是用手,按蹻是手脚并用。(No.1)

  解密十二经脉的自我按摩,也叫自我按摩经络功。

  《黄帝内经》中提到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的。

  笔者分析原因有三个:

  一) 人离开母体后,开始自主呼吸,“肺朝百脉”。

  二) 便于传承时的叙述。

  三) 为了修炼时避免偏差,未雨绸缪。

  因为:

  学习自我按摩经络功时,从第一对肺经开始。学完第十二对肝经时,肝阳会上越,汇集在头顶百会穴上。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在这里,《黄帝内经》施展了一记阴招,没说肝阳怎样从百会穴下降。当时,应该是国家级机密。但黄帝有好生之德,介绍了一种抑制肝阳上越的方法:“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阳上越后人会血压增高。所以要用肺经克制肝经,金克木。

  但在《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提到了肝经还可以从督脉下降:“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所以,还要掌握肝阳从督脉下降的方法。

  自我按摩经络功修炼的要领是“总体掌握,细节突破。离穴不离经,离经不离络。”

  同时,简单的动作要重复;重复的动作要坚持。即每次重复;每天坚持。

  既然《黄帝内经》讲述经络时是从肺经开始的,我们就从肺经的按摩开始继续解密。

  一 肺经是“逆从阴阳”的另类解释。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一节:“吐故纳新,清宣润肺”。

  按摩肺经及与其互为表里的大肠经。

  具体按摩的手法、规矩,按摩专家比我懂得多。这里我只是解密一下按摩手法以“顺逆”结合的理论根据。

  右手手掌成“劳宫式”,沿着左臂肺经的位置上下按摩,“顺逆”结合。若干次后,左右手互换修炼。口中发“咝”音。

  肺经的运行路径是“从胸到手”的。肺经的募穴是“中府穴”,在胸部。这是唯一一个在本经上的募穴。其它经脉的募穴,都在别的经脉上。

  按照我们的解密,募穴的“募”,是目的的“目”的暗语。所以按摩肺经要从胸至手,还要从手至胸。用顺逆的手法按摩。双向调节,达到清肺、润肺的效果。(No.1)

  大肠经是“从手到头”的。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按摩时以肩部为分界岭,在胳膊区域,以向下为主。是逆手法。

  关于“逆顺”的解释: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

  也就是说,沿着经脉运行的方向按摩为顺手法;迎着经脉运行的方向按摩为逆手法。

  关于“逆顺”与“补泻”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记载:“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逆手法为泻,顺手法为补。”

  大家可能会质疑:“黄帝内经说的是刺法,你怎么理解为按摩的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多次提到:“……可按若刺耳……可按、可药、可浴……可按、可药……”从中可以看出,按摩与针刺,某些作用是相同相通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按摩勿释,著针勿斥……”也是对上述结论的补充。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我们接着说补泻。

  “补泻”的作用是泻有余,补不足。

  人体什么有余、什么不足呢?

  人体平时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刚生病时,往往是阴不足,阳有余。我们应该“补阴泻阳”。

  证据一:《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病之生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证据二:《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记载:“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证据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记载:“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因此,按摩肺经与大肠经时,是采取逆的手法,从上到下按摩。

  《黄帝内经》中,“逆”出现了343次。

  “顺”出现了81次。

  从“逆”、“顺”两个字出现的频率分析,按摩应侧重逆手法。

  “泻”字出现了256次。

  “补”字出现了195次。

  从“泻”、“补”两个字出现的频率分析,泻法胜出许多。

  人在得病以后,还可能出现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现象。应该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按摩手法。在这里,治病不是我们解密的重点。

  “逆顺”按摩手法与寿命的关系。

  《黄帝内经》用暗语,已经告诉我们按摩经脉,应该用逆顺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有贤人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翻译为白话就是:“……有称爲贤人的人……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这里的关键是“逆从”。

  “逆从”作为一个词组,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十九次。十八次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 大多数表示病情。

  “……有贤人者……逆从阴阳……”的“逆从”,现在解释为“顺从”,变为偏正词组,不合常理。但如果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又违背了顺应大自然阴阳规律的常识。

  真相是“……有贤人者……逆从阴阳……”里的“阴阳”,解密后的答案是指“阴阳经脉”,“逆从”与其他十八个“逆从”一样,仍然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 (No.1)

  “逆顺”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四十次,多数表示血气在经脉的运行状态。

  “顺逆”一词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出现。

  所以,“……有贤人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解密后的翻译是:“……有称爲贤人的人……用顺逆的手法按摩阴阳经脉,追随上古真人,符合养生之道,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也就是说不一定活到一百岁。(No.1)

  “从逆”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在《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这是“合同于道”

  前面我们还提到“其知道者”的“知道”。

  如何“得道”呢?

  可令贤人“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理论,尚如此遮掩,更别提与此相关的“按蹻”之术了。

  圣人“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的方法,就更加隐蔽、迷雾重重。不过在我等心术不正的小人眼里,已经昭然若揭。后面我们会彻底解密。

  注意:修炼此功时,准备好一个小塑料袋,里面放几块餐巾纸。因为会吐痰。

  二“按蹻”是自我用手按摩及用脚敲击的修炼方法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二节:“厚德载物,健脾和胃”。

  按摩胃经及与其互为表里的脾经。

  1 按摩胃经时,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站立,双手为劳宫式。右手手心按在上腹部,左手手背顶在背后与右手对应的位置,振动;同时,左腿脚后跟敲击右腿的足三里穴位若干次。然后再左右互换修炼。口中发“哼”声。

  “按摩”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四次,侧重于治病。

  “按蹻”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三次: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记载:“故冬不按蹻。”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冬不按蹻”一句公认的翻译是:“所以冬天不扰动筋骨及阳气的活动……”。

  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

  人们普遍认为“按蹻”就是按摩的意思。

  解密后的意译是:“冬天不适合借助外力的按摩。”(No.1)

  因为按摩会令人体发热。就像冬季洗完热水澡,寒风一吹,很容易生病。

  但冬泳的或洗冷水浴的人,在接触冷水前,都要自己将身体擦热再下水,就不会生病。

  所以,冬天自我按摩是没有问题的。

  “按蹻”的“按”除了按摩的意思,还是“明暗”的“暗”的暗语。

  “按蹻”的“蹻”是“敲击”的“敲”的暗语。(No.1)

  “按蹻”者,“暗敲”也。

  解密后的答案:“故冬不按蹻”里的“按蹻”,是用脚跟敲击自己腿部的一种经络按摩方法。(No.1)

  你不可能用脚跟敲击别人,那已经突破按摩的范畴了。不是敲击,是打击了。

  这就是按摩胃经时,自我用脚跟敲击足三里的来源。

  所以,冬天自我按蹻是没有问题的。

  用脚敲击腿部的穴位,在自我按摩经络功里,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

  因为“按蹻”一词,在本人解密之前,还是一个“迷”。是《黄帝内经》中“阳言不别,阴言不理”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中原之地,平坦潮湿,物产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多,生活安逸,生病多是痿厥寒热,治疗宜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的方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这里主要说的是“导引按蹻”还可以治病,而且是从中原传出的。

  2 “三阴交穴”暗示的是一种按摩腿法,并不是三条阴经相交。(No.1)

  所以有些严谨的经络穴位图中,三条阴经在三阴交穴是不相交的。

  按摩与胃经互为表里的脾经时,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双手成劳宫式,右手无名指按在“胃上穴”上,中指按在“腹衰穴”上,左手手背顶在后背“脾俞穴”上;振动。

  右腿稍微弯曲站稳,左腿在后交叉,然后向前、向上摩擦,然后再向后、向下返回摩擦,含有退步的姿势。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呼”声。

  这个动作,使脾经的“血海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与右腿腿弯处

  这是“三阴交”的第一交。

  因其修炼方法含有“退”的姿势,这就是“腿”部名称的来源。(No.1)

  注意:开始修练一年之内,练功地点附近要有厕所。因为通便效果奇佳。

  三“阴平阳秘”暗藏按摩心经的手法。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三节:“心平气和,补血益气”。

  按摩心经、小肠经。

  1、《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界,这是一句千古名言。

  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公认答案就是:“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这个翻译,有两点不能令人满意:

  第一点:“阴气平和,阳气固密”太空泛,缺少操作性。

  什么是阴气,什么是阳气,阴气怎样平和,阳气怎样固密,谁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说道:“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须根据《经脉第十》补充:……脾经散布于舌下……肾经挟傍于舌的根部……肝经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向上行,出于额部),而下行循臂至指端(支脉);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这里的“阴气”、“阳气”指的是阴阳经脉。

  因为《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记载:“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综上所述,“阴平阳秘”中的“阴阳”如果说的是“阴气”、“阳气”,应该是指阴脉阳脉。“脉有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那么是那条阴脉、阳脉呢?后面解密。

  如果有人提出《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以此质疑解密的答案。我回答,因为《黄帝内经》故布疑云,甚至别有用心,所以我要拨云见日,甚至断章取义。

  对公认翻译不满意的第二点:文中“精神”在古代是单音词,是“精”与“神”两个词。和现在的“精神”一词不同。

  2、我们先研究前半句:“阴平阳秘。”

  解密后的直译就是:“心经要平,肺经要低。”

  如果按意思翻译,答案就比较完整:“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垂,手法用逆。”(No.1)

  这才是“阴平阳秘”这句话的真正意义,《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只是有分散论述的。

  我们首先看看“阴平阳秘”里阴阳的答案:

  3、阴阳

  我们在前面,已经解密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里面“阴阳”的真正含义:

  “所谓阴阳,血气是最基本的概念。”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所有血归心脏管,所有气归肺脏管。”

  所以“阴平阳秘”里的“阴”,指的是血,归心脏管,暗指心经,包括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阴平阳秘”里的“阳”,指的是气,归肺脏管,暗指手太阴肺经!(No.1)

  4、“平”与“秘”

  “阴平阳秘”里的“平”,为什么解释为“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呢?《黄帝内经》里面没有明说,我们可以推论:

  第一, 我们测量血压时,手臂要与心脏部位同高,基本是放平的。

  如果手臂高于心脏部位,测出的血压值就偏低;如果低于心脏位置,测出的值就偏高。

  所以,当你按摩心经,促进血液回流时,应该保证血压的正常。

  第二,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传承,在一些成语里也略现端倪:如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暗藏的经络按摩功第三节:“心平气和、补血益气”的理论根据。

  5、“阴平阳秘”里的“秘”,为什么解释为“自我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手法用逆”呢?

  前面已经解密了肺经修炼用逆法是为了“补阴泻阳”。

  这里补充一下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为什么要低的原因。

  十二经脉运行一周后,以肝经结束。通过两个途径,进入下一个循环:一个途径是进入督脉,另一个途径是进入肺经。

  如果不能顺利进入这两个途径,就会肝阳上越,就会血压高。肺经联通肺脏(络肺),肝经联通肝脏(络肝),通过按摩肺经,用肺金克制肝木,达到平衡血压的目的。

  而肺经是从肩部走向手部,手臂低垂时,经脉更加顺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记载:“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日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此言气之滑涩,血直清浊,行之逆顺也。”

  解密后的翻译为:“黄帝说:我想听听怎样因势利导?岐伯说:从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人体气有滑涩,血有清浊,按摩的方法有逆顺的手法。”

  6、“精神乃治”是说明“阴平阳秘”后,达到“心肾交通”的结果。(No.1)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记载:“肾藏精……”

  “精神乃治”的“精”,是指肾。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心藏神……”

  “精神乃治”的“神”,是指心。

  所以,“精神乃治”解密后的翻译是:“心肾达到安定”。就是心肾交通,就是水火既济。(No.1)

  “阴平阳秘”是心与肺的修炼,怎么会变成心与肾交通呢?

  这就关联到肺与肾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记载:“……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翻译为白话就是:“……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肾上连肺……”

  7“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解密后的翻译就是:“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垂,手法用逆。这样肾水与心火就会和谐安定,达到水火既济的态势。”(No.1)

  8、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口中发“呵”声。

  按摩小肠经时,其中一式是采用逆的手法时,以肩部为分界岭,胳膊区域由上向下。

  9、按摩小肠经时,有一式是采用顺的手法时,按摩的手指由被按摩的小手指外侧向上,经过肩部后面的“天宗穴”,再经过“缺盆穴”,沿着任脉向下,按摩“膻中穴”,然后归到小肠经的募穴“关元穴”。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虚幻论述“复归本元,命曰归宗”的部分解密结果。后面我们会详细解密。

  注意:长期按摩膻中穴,每天500次,不感冒、过敏性鼻炎消失。

  四 按蹻的一种变化,用脚背撞击腿后。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第四节:“上善若水,固本培元”

  按摩膀胱经、肾经。

  1、按摩膀胱经时,其中一式为双手贴紧后背腰部,振动。同时左脚脚背撞击右腿委中穴。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哈”声。

  2、按摩膀胱经时,还有一式。左脚脚背撞击右腿委中穴后,贴紧右小腿,然后沿着小腿后侧向下滑下。若干次后左右互换。

  这个动作,两腿常常形成“绞”的姿势。“绞”是绞尽脑汁的“绞”。

  这就是腿脚的“脚”字名称的来源。(No.1)

  3、按摩肾经时,其中修炼一个方式是右手成劳宫式,掌根按在肾经的商曲穴上,左手手背顶在后背“肾俞穴”上;振动。同时,左腿稍微弯曲站稳,右腿在后交叉,用右小腿的三阴交区域向上、向下反复摩擦左小腿右后侧的肾经区域,含有退步的姿势。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吹”声。

  这个动作,使一条腿肾经的“筑宾穴”、“阴谷穴”与另一条腿的“三阴交穴”相互按摩。

  这是“三阴交”的第二交。

  4、按摩膀胱经与肾经交替的时候,有一式是双手前后按摩小腹及后面对应的区域,双脚脚跟相撞。

  注意:治疗前列腺增生。

  五 三焦是“三交”之意,暗示上下、左右、前后经脉的交通(No.1)

  解密自我经络按摩功第五节:“心旷神怡 清心安神”。

  按摩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1、 按摩心包经时,被按摩的手臂依然采用平举的姿势。口中发“哈”声。

  2、 按摩三焦经时,以肩部为分界岭,手臂低垂,向下按摩。符合阴平阳秘的要求。口中发“嘻”声。

  3、前面提到按摩小肠经时,也是以肩部为分界岭。“肩”者,“兼”也。“兼”者,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这就是肩膀的“肩”字名称的来源。(No.1)

  4、关于三焦的概念

  《黄帝内经》中有如下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记载:“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这说明三焦是六腑之一。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三焦是负责全身水液通行的脏腑,有疏通水道的作用,统领膀胱。是孤腑。是六腑之合。”

  这说明三焦是六腑的总称。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三焦者,上合手少阳……三焦下腧……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这说的是三焦经,是联通上下的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翻译为白话就是:“……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下焦……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

  文中的中焦、下焦说的是三焦腑。上焦说的是经脉之气,随全身经脉按顺序运行。

  《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记载:“……三焦理横……肝举而胆横……”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三焦的脉气在腠理之间横向联通……肝气上升而胆气横溢……”(No.1)

  5、综上所述:

  1)三焦作为一个脏腑,是六腑的总和,内分上、中、下三焦。

  2)三焦作为一条经脉,上下联通阳明经。

  3)上焦产生的经脉之气,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三焦产生的经脉之气,还可以在腠理间横行。

  三焦分为明三焦、暗三焦: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三焦”概念,是明三焦,暗三焦是“三焦”作为脏腑及经脉的作用。

  解密后发现:

  三焦的“焦”是交通的“交”的意思。(No.1)

  “焦”者,“交”也。交通的意思。

  “交通”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三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记载:“……交通不表……”。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气行交通于中……所谓交通者……”

  按照解密的思路,“交通”一词出现了三次,已经暗示与“三焦”有关了。再加上有两次“交通”一词与“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对“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交通暗示,显而易见。

  解密结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交通,只是小三交,即单条经脉、同名(阳明、太阳、少阳)、近名(厥阴、太阴、少阴)经脉上下交通,一对经脉左右交通,任脉、督脉、带脉前后交通。(No.1)

  进一步发现,还有大三交。(No.1)

  大三交是:

  1)二十八脉按顺序交通;

  2)脏腑与经脉内外交通(《灵枢•海论第三十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3)脏腑交通(《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4、按摩三焦经时,有一式是采用顺的手法时,按摩的手指由被按摩的无名指外侧向上,经过手臂部的“会宗穴”,再经过“缺盆穴”,沿着任脉向下,按摩“膻中穴”,归到三焦经的募穴“石门穴”。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虚幻论述“复归本元,命曰归宗”的部分解密结果。后面我们会详细解密。

  5、任脉本来是向上运行的。但三焦经与小肠经都从缺盆穴处再到任脉的天突穴、玄机穴向下运行。因此,任脉的运行是可以上下任意的。这就是“任脉”的“任”字名称的来源。(No.1)所以“膻中穴”的“膻”,应该发“擅”的音,擅自行动的“擅”。 (No.1)

  6、三焦经是第十对经脉,其募穴“石门穴”的石,暗示八九十的“十”“石门穴”解密后的结果就是“十门穴”。 (No.1)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按摩的功法深怕失传,应该有一个口诀之类的,其中记载了经脉的运行及顺序,还有按摩手法。可惜至今没有发现。但苍天眷顾,《黄帝内经》在我中华大地曾失而复得,传承至今。但其中养生按摩的功法,有待我们解密、完善。

  7、修炼三焦经的其中一式,是用食指按摩耳后。因为三焦经是第十对经脉,所以“十”者,“食”也。这就是“食指”的名称的来源。(No.1)

  注意:上下按摩膻中穴,缓解心悸。

  六 “左肝右肺”说的是肝经运行到肺经。(No.1)

  解密自我经络按摩功第六节:“天道酬勤,疏肝理气”。

  按摩胆经、肝经。

  1、按摩胆经时,从上到下按摩,口中发“嚎”声。然后按摩带脉。

  2、按摩肝经时,有一式是:双手成劳宫式,鱼际穴分别按在腰部的章门穴上,振动。口中发“嘘”声。

  同时,右腿稍微弯曲,左腿向右后退去,向前迈出时,小腿内侧的蠡沟穴、中都穴与右腿小腿内侧摩擦。这是三阴交的第三交。至此,三阴交的谜底揭晓。

  3、“左肝右肺”的来历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记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我们略懂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肝在腹部右上侧,肺在胸上部,左右都有。《黄帝内经》难道不懂吗?

  普遍公认的解释是: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

  我们可以好奇地问一句:肝气发于左,从哪个途径发起,肺气又从那个途径降落?

  按摩肝经最后一式,双手鱼际分别按在章门穴上,左掌按摩章门穴到期门穴一段,然后按摩膻中穴、璇玑穴、天突穴,缺盆穴,最后进入右侧肺经的按摩。这就是“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

  《黄帝内经》隐藏宝藏的手段之一,就是说一半,留一半。

  所以《黄帝内经》既然提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我们一定要想到“右肝左肺”。(No.1)

  所以练完“左肝右肺”后,继续修炼“右肝左肺”。

  “左肝右肺”及“右肝左肺”,说的是十二经脉在人体运行一个周期后,进入下一个运行周期的转折点。(No.1)

  注意:脂肪肝会消失。

  七 现在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欣赏一下十二经脉的按摩顺序。

  按摩经脉的顺序,以《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经脉运行顺序为准。即从肺经开始。

  按摩经脉从肺经(大肠经)开始按摩,接着按摩(胃经)脾经。

  按摩肺经时,肺的功能会加强。《黄帝内经》学问的高明之处,就是先不考虑肺金克制什么肝木,或肺金生什么肾水。而是首先补充肺金之母脾土,这就是对“土生金”的诠释。

  接着按摩心经(小肠经),因为脾土之母是心火,“火生土”。

  接着按摩(膀胱经)肾经。在这里《黄帝内经》大放异彩。按摩心经后,不是按摩肝经,达到“木生火”之意,而是按摩(膀胱经)肾经,用肾水克制心火,就是“水克火”。

  但又不能将心火赶尽杀绝。按摩(膀胱经)肾经后,是按摩心包经(三焦经),形成心火与肾水的交通,达到“水火既济”之目的。

  接着是按摩(胆经)肝经。肝木是心火之母,就是“木生火”。为“水火既济”的“火”提供后援。

  但肝阳上越是健康之大忌,所以接着是按摩肺经,肺金克肝木,就是“金克木”。简直是太完美了。

  五藏与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对应的。但在此处,其生克规律舍弃了单一的自我循环,服务于“天造地设”的十二经脉的循环。

  人因受风邪而引起的疾病,在传导上,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因情志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在传到上,则不按照这个规律。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十二经脉的运行,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方面的高明。

  然而,每天按摩时,不能从肺经开始。春夏两季,从肝经开始,到胆经结束十二经脉的按摩,然后进入带脉的按摩;秋冬两季,从脾经开始,到胃经结束十二经脉的按摩,然后进入带脉的按摩。原因请参阅前面文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密。

  八 高人发明的“六字诀”

  我们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许多养生的练功方法,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十三式等。但我们的体质为什么还没有提高,还会百病丛生?因为发明这些功法的人,是高人,是天赋异禀的奇人。他们标新立异,独立门户,成为一代宗师。主要是他们“气脉常通”。但普通人,是难以练成的。

  其中与《黄帝内经》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六字诀。

  因为它提到了四季与五脏、五行的关系。

  但有几个炼成的?

  这里请大家不要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因为有些人天赋异禀,练什么都能练好。这不是功法厉害,是各别人厉害。

  六字诀的内容是“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咝定知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恼,四季常呼脾化安,切忌出声闻耳口,其功胜似保魂丹”。其练功方法主要是导引为主。

  本人需要与大家探讨的观点是:上述功法,一是方法不对,二是顺序不对。

  方法不对:不具有普遍性。因为靠导引炼成的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就像气功治病,少数人确实可以治好,大多数人是无效的。

  顺序不对:是因为五脏对应的五行生克关系,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方面,有些无能为力。。比如“六字诀”中,你练完口诀中春肝木,就开始练夏心火了。因为春季结束后是夏季,木生火嘛。但春季肝木勃发,也就是说有一股外来的势力加强了肝的功能,打破了五脏的平衡。肝木克脾土怎么解决?肝木过盛,会反侮肺金,怎么处理?而且肾水生肝木,子夺母气,消耗的肾水怎么补充?如此进入了一个五行生克的悖论。

  难道五脏五行相生相克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在彪炳千秋的《黄帝内经》中,有非常完美的答案。就是上面我们欣赏的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诠释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奇妙关系。

  九 荒诞不经的“子午流注”

  人体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是一种完美的规律,而且是一昼夜运行五十周。《黄帝内经》完美正确的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传承至今。

  还有流传至今的“子午流注”又是何方神圣呢?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十二对经脉与十二时辰吻合,每个时辰,有一对经脉当令。也就是说,每个时辰有一对经脉血气旺盛。根据这个理论,衍生出治病的时间,或练功的时间。

  我翻遍《黄帝内经》,很遗憾,没有这个理论。

  《黄帝内经》中只有一篇与此稍微有些关联: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记载:“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这里提到了“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对应“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是并列的关系,不是等同的关系。

  例如,有人说爱情像雾像雨又像风。你不能说雾就是雨、雨就是风。

  而且《黄帝内经》怕后人误解,有意将“十二辰”、“十二时”分别提出。

  十二辰,就是地支“子丑寅末、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顺序。

  既可以表示时间顺序,也可以表示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有早晚,无大小。

  空间顺序有前后,有大小。

  “先后”一词具有时间空间双重性。

  十二时,是指一昼夜的时间分为十二段。与地支结合,就形成习惯的说法“时辰”。

  时间的本质就是顺序。

  空间也有顺序。就像举重比赛、跳远比赛的排名标准等。

  在数字方面,基数词:1、2、3、4、5……是一个空间顺序,越往后越大。

  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也是一个空间顺序,越往后越小。

  有些事物、或现象具有时间、空间双重顺序。具有单向性或循环性。

  单向性如排队、兄弟姊妹的排行;循环性如十二属相、钟表表盘(指针、数字)等。

  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双重顺序,是循环的。它空间顺序上,按照从肺经开始到肝经结束的顺序运行,二十八脉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在时间顺序方面,是在十二时辰内运行。

  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承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伟大的先人用表示顺序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二经脉对应起来,还发明了口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是一个神奇的创举。

  在《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记载“此所谓十二经者……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

  在《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所以经脉一天十二个时辰内(24小时),在人体循环运行五十圈。

  那么,每个时辰(2小时)经脉走几圈呢?

  拿50除以12,得到的结果是:十二经脉每个时辰(2小时)走了4.167圈。也就是说在寅时,经脉已经走了4.167圈,肺经如何当令?

  那么,经脉运行一圈需要多少时辰呢?

  如果拿12除以50,得到的结果是:十二经脉运行一圈需要0.24个时辰,四圈是0.96个时辰,不到一个时辰。如果是肺经在寅时当令,还不到一个时辰,如何在寅时当令?

  谁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解释?

  所以“十二子午流注”只是表示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与十二时辰的关系,只是数字上的对应。并不存在“按时辰当令”的关系。(No.1)

  因此说“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对应,产生“子午流注”,是“荒诞不经”,对养生修炼及中医治疗产生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恶果。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在说完“……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后,接着就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十二经脉,决定人的存活、病的形成、治疗及病的治愈。初学者应以此开端,掌握了才是高手。粗略了解很容易,真正知道非常困难。”

  经脉外卫气的运行与时辰确实有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子午流注”。

  具体内容请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但这不是我们解密的范畴。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