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邹伟俊《黄帝内经阐释》•四气调神大论(五)

2022年07月23日 14:53:573030百度未收录

  黄帝内经阐释•四气调神大论(五)

  主讲:邹伟俊

  讲课时间:2009年4月16日

  讲课地点:南京•建邺路

  我们上次讲的是《四气调神论》,今天继续讲这一篇。

  先复习、回顾一下。

  上次主要讲的是“四”文化,我们把“四气”作了解释,就是“四季”,它把四季叫作“四气”,意思是说,“四气”的概念是可以泛化的,是可以延伸的,最后就变成了“四”文化,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系统性的智慧。

  这是从“四象”上来的,我们上次重点讲的,就是“四”文化,在《四气调神论》里,就是讲四养之道,讲春、夏、秋、冬有不同的养生之道。

  我们今天还要点明一下,这个四养之道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你一年四季应该这样养生,不要违逆四季,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这样理解四养之道。

  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导致健康百岁,“度百岁乃去,动作不衰”,你必须按照四养之道作养生,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经文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文字上不难理解,问题是我们还要延伸,概念上要延伸,所以我们延伸出了治国与治身相通的道理,也就是说,治身就是治国,四养之道实际上就是治国之道。

  这样去理解,才算比较深入。

  如果只理解到养生之道,理解到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一层面,当然也不错,也是对的,但我们总觉得还不够深入,要知道,养生与治国是相通的,那么通在哪里呢?

  通在“无为而治”,养生与治国都应是“无为而治”。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指身体上的“无为而治”,老子讲的“无为而治”,是治国的“无为而治”,都是“无为而治”,这是相通的。

  我们还要补充说明一下,《黄帝内经》里的“无为而治”,跟《吕氏春秋》里的“无为而治”也是一样的,《吕氏春秋》里面的治国之道,跟《黄帝内经》靠得很近,大概《黄帝内经》这本书的问世,比《吕氏春秋》也早不了多少年。

  《吕氏春秋》里面是有一个治国之道的,我们上次也介绍过,就是它编在最前面的《十二纪》,这一篇讲的是治国之道,现代人不在意这个,《十二纪》怎么会是治国之道的呢?

  《十二纪》讲了国家在十二个月里该干什么事情,还列了一张表,治国表,它为什么要这样编呢?

  你千万不要小看这张治国表,实际上两千多年来,中国列朝列代就是这样治国的,它的这种治国之道就是“无为而治”,能平平安安,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治国,就是这样的平平安安。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国就应该这样治国——按照天时治国。

  农业不能违背天时,什么季节需干什么农活,皇帝督促各地的官吏,要指导农耕,就应该这么搞,所以十二个月列得清清楚楚,《十二纪》讲的就是这样的治国之道。

  而《黄帝内经》呢,就把十二个月的养生,也讲得清清楚楚,四季养生之道,所以这两本书是相通的,所以这是“无为而治”。

  中国几千年来的治国,不晓得现在研究历史的人是怎么理解的?

  照我看来,就是“无为而治”,所以,中国的官吏是不多的,也没有多大的事务,不像我们现在的官员那么忙。

  比如说县老爷,他上任之后,就干那么几件事情,到了什么季节,就督促农民做什么事情,当然他也负责治安,有什么案子来了,他要负责破案。

  他就这么点事情啊,还是有很多空闲的啊,他可以看看书,修身养性,如果这个地方治安很好,那这个县太爷真的是平安无事,农民其实也不太需要指导,他晓得到什么季节该干什么农活,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治国,还会有多大的事情呢?

  皇上也是平安无事的啊,这就要靠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治国,很艰难。

  我们现在的治国是有为。

  西方人治国是有为,我们现在是学西方人治国,很有为啊。

  有为就事多,事多就很忙,搞不好会忙得很乱。

  古代的两千多年,除了打仗,还就是平平安安的,除非国家衰退了,要被人欺负了,打仗的事情来了,不打仗的时候,还真是平安无事啊,那叫太平盛世。

  这就是“无为而治”,就是《吕氏春秋》里面的治国方案,这个治国方案从哪里来的?

  很可能就是邹衍搞出来的。

  后来儒家《礼记》里也有一篇《月令》,好像是抄这个东西,引用的这个东西,因为儒家的关系,两千多年来的统治者都是按这个范本治国,这实际上就是“无为而治”,跟《黄帝内经》的治身、养生,是一致的。

  东汉还有一本书,叫作《老子章句》,它里面明确地讲到,“圣人治身与治国,同也。”

  这跟《黄帝内经》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一种观念,我们是要牢牢记住的,我们学《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就是要牢牢记住这一种思路。

  我们还要补充一点,中药也讲四季,寒、热、温、凉。

  中药是一种自然药物,是一种药草,怎么把握它的药性呢?

  你不要小看,这是一个难题,无论是西方,还是其他民族,到现在仍然无法把握这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用自然药物,用药草,要把它用得好,怎么把握它?

  中国人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原来中国人也是很难把握的,一种药草到底能治什么病,要通过试验,要尝百草,看看吃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慢慢记住,一代一代传下来。

  但这样搞让人很难用啊,不够系统啊。

  后来中国人发现了,不管药草有什么作用,它总是这四个方面作用中的一个,这就叫“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也是四季啊,也是对四季的一个延伸理解,寒就是冬天,热就是夏天,温就是春天,凉就是秋天,还是“四季”,所以中医用中药,也跳不出“四气”。

  在佛教里,讲的是成、住、坏、灭,也是“四季”,也是“四气”,“成”是春天,“住”是夏天,“坏”是秋天,“灭”是冬天,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古印度也有关于“四”的文化呢?

  这是可能的,按照心理学的讲法,“四文化”的意识是全人类都有的,这好像是人类的本能,觉得这一个美,觉得这一个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一种图,是大家都觉得好的一种图,为什么不搞五季,不搞六季,弄来弄去大家都接受四季呢?

  “四”确实有心理学上面的含义,所以古印度有成、住、坏、空,也是一个“四”,古代的音韵学里也有“四”,平、上、去、入,这种四声,据说也是从古印度传来的。

  所以,我们知道“四”有文化色彩,叫作“四文化”,中国大概达到“四文化”的高峰了,研究到极致了。

  我上一讲介绍过一个人,就是邵雍邵康节,这一个人在“四”文化上研究到极点了,他在音韵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我们上一次讲了“四文化”,今天我们继续讲后面的话题,后面的内容也还是很丰富的。

  为什么调神要按照四季的规律进行呢?

  它是要我们每一个人,养生要顺天而行,不要逆天而行,它是这么一个意思,顺天而行,生命就能兴旺,逆天而行,就会衰亡,会“半百而衰”。

  养生要顺天而行,治国也要顺天而行,倒行逆施总是要衰败的,这一篇里还有这样的一个含义,我们要稍微讲一讲。

  我们上一次讲到四养之道: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这一个四养之道,实际上就是顺天而行,如果你违逆了,就会生病,按照这种方式养生,就是吃良药,就能治病,如果你不这样养生,就是四逆,那就是吃毒药,就会“半百而衰”,会有生命恶果的。

  经文里在这方面有明确的提醒,要四顺,不要四逆,如果违逆了呢?

  我们看经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天属少阳,春天的阳气少一点,逆了春气,会伤肝,因为肝通春天;“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就是夏天,阳太了,阳大了,这里的少阳,太阳,大概是导源于《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如果你逆了夏气,心就空了,心气就虚了;“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了秋气,会伤肺,这里的问题来了,它讲“太阴不收”,恐怕这里的“太阴”要改一改,古代的错误是难免的,写错一个字是可能的,应该改为“少阴不收”,少阴就是秋天的含义,那个时候阴还少一点,冬天就不行了,就是“太阴”了;“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逆了冬气,会伤肾气。

  所以,如果逆了四气,四脏就会受伤,人就会“半百而衰”,我们一个人,一年四季,要四顺,不要四逆。

  这样养生,我们是不难理解的,下面延伸一下,讲讲治国。

  治国是不是也要四顺呢?

  是的,要这样的,治国也要顺天而行。

  那么治国的天是什么天呢?

  是不是四季的天?

  这里对天的理解,要灵活一些了,治国的天是两个天,一个是大自然,一个是民心,大自然就是天,治国不能逆大自然,但民心也是天,治国要以民心为天,要以民为天,不能逆民心,要顺着民心。

  所以,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来解释一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一个是少阳,一个是太阳,要按照阳气养生,如果夏天拼命吹空调,就不是养阳,而是逆阳,逆春夏,这是不行的,秋冬是少阴和太阴,要按养阴的规律,要收藏,“以从其根”,这叫从根,人的根本就是四时阴阳,就是天。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要跟万物按照四季沉浮;“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如果不按照根本来,会伐你的本,会坏了你的天真,坏了你的生命根本。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这是说,阴阳四时是非常重要的,是不能违背的;“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如果违逆,灾害就会来,如果顺应,大毛病是不会生的;“是谓得道。”这就叫得道。

  什么叫“得道”啊?

  顺天而行就是“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圣人对道是非常重视的;“愚者佩之。”愚人则背道而行;“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阴阳就是生路,逆阴阳就是死路。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之则国家就能治理得好,违逆了,国家就会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如果你倒行逆施,就叫作“自作孽”,自己消灭自己。

  这段经文是非常明了的,就是教你顺天而行,而且在这段经文里,治国与治身是相通的,它始终在讲的,一个是治,一个是乱。

  乱是什么意思呢?

  乱是治国的概念,所以,《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论》这两篇,是把治国和治身放在一个位置上来考虑的,治国和治身是相通的,这叫“善言天者必验于人”,我们要“究天人之际”,“善言古者必合于今”,我们要“通古今之变”。

  要想理解这样的经文,必须要联系实际,联系我们自身,所以我们要阐释一下,要合于今,要验于人。

  也就是说,如果治国跟大自然违背,跟大自然的规律不一致,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跟大自然和谐,那么国家会兴旺的,它自然会兴旺,这叫“无为而治”,违反了规律就是自找麻烦,在今天来说就是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全球都在呼吁,碳排放量太高,地球变热了,现在不晓得是冷是热了,搞乱掉了,怎么会搞乱掉了呢?

  生态被破坏了,这样一来,你治国的本事再大都不行,总统再聪明也不行,大自然会降灾害的,现在好像灾害已经来了,大西南的干旱很厉害,水库都干掉了,开裂了,风沙也很厉害,天无三日晴,我们是江苏啊,是南京啊,“天无三日晴”是描写贵州的气候啊,现在反而是贵州干旱了,没有雨水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好像是跟大自然不和谐,不一致,不只是中国,现在这种不和谐是全球性的,恐怕是我们人类过于聪明了,聪明到跟大自然对着干了,这好像不是四养之道,是违反了《黄帝内经》的经文。

  所以说,《黄帝内经》非常宝贵,它提醒了我们现代人是在倒行逆施,这是要灾祸临头的,是要地震的,前不久墨西哥有地震,我们这边也开始地震起来了,那一年是汶川,最近是青海,为什么会地动山摇呢?

  这看起来好像是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的自然现象。

  为什么没有听说古代这么厉害,而现在全球的灾祸会这么厉害呢?

  我们应该考虑一下,今人在跟大自然的相处上是不是有问题?

  是不是按照道家的“无为而治”进行治国的?

  我们现在到处在挖地,地被挖空了不会出问题吗?

  民心也是天啊,顺应民心的社会总是兴旺的,所以,古代施行“无为而治”的时期,社会总是很兴旺的,比如汉朝初年。

  其实汉朝也没有什么治国的妙招,它的很多制度都是延承秦朝,秦朝的制度是搞得很好的,秦朝是有点过于有为了,所以它二十多年就灭亡了。

  汉朝是相信“无为而治”的,后来它的经济很发达,社会很繁荣,金库里的钱都烂掉了。

  汉初是“无为而治”的,跟老百姓的民心是一致的,老百姓想怎么生活,就让老百姓怎么生活,税收很少,社会反而很兴旺。

  唐朝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无为而治”,也是相信老子的办法,社会也很兴旺。

  现在全球好像都很有为,美国治国特别有为,后来出现了金融危机,我们现在也是有为的,医疗上是西医一统天下,现在老百姓的医疗很麻烦,不晓得该怎么医了,医改很麻烦,很难。

  这都是跟老百姓不和,跟民心不和。

  老百姓是欢迎中医的,因为中医花钱不多,几十年前的老百姓都是相信中医的,现在中医没有了,这是跟民心不和啊。

  这样搞下去,医疗要出大问题的,现在已经出问题了,很难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恐怕还是要无为,有为是不行的,有为是要失败的,现在的医疗是失败的。

  现在的房地产恐怕也是很有为的,现在的商业也是有为的,现在的房价下不来,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这就不一致了,不和谐了,这是与天不和啊。

  所以,从治国的角度上看,《黄帝内经》有指导意义,叫你顺天而行,治国与治身是相通的。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重要话题:“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简直是一句重要的格言。

  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治病,是医学上的,“不治已病治未病”;还有一层是治国,“不治已乱治未乱”,两个是放在一起讲的,表明是相通的。

  这一段格言,我们要多讲讲,我们要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我们先从文字上疏通一下这一段格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教导,治病要治未病,病已经生了,人已经倒了,再去治已经迟了,要在还没有病的时候,就要给他治;“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不是讲治病了,是讲治国了,治国不能等到出了乱子再去治,出了乱子已经迟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已经犯法了,已经杀人了,再去治他,把他抓起来,判他死刑,这已经迟了,在他还没杀人,你就要治了。

  最近南平杀人了,那个人被抓起来了,最好要在他没杀人的时候,就要给他治,叫他不要杀人,应该这样治,但现在很可惜,他已经杀人了,现在治,已经迟了,是治“已乱”了。

  类似的事情,这几年出现了不少啊,马加爵就是这样的,这一个人好像被杀了吧,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已经杀过人了,最好在他没有杀人的时候,就给他治,想想办法,想点高招,帮他解决问题。

  治国大概是应该这样进行的,叫做“治未乱,此之谓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为乱,此之谓也”,要治未病,治未乱,就是应该这样子;“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出了乱子了再来治理;“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就好像人渴了之后才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去造兵器,“不亦晚乎?”不就晚了吗?

  文字的意思恐怕已经很清楚了,等于是白话文了,实际上是不需要白话翻译的,问题是,这段格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顺天而行”。

  只讲“顺天而行”过于抽象,我们稍微具体地阐释一下。

  要真正把这一个话题讲清楚,需要从三个层次上进行阐释,这样一来,你才可能感受到这些格言的精妙。

  第一,从医生治病的层面上,我们讲一个“治肝实脾”,就是说,治肝,你首先要把脾充实了,这样一来,这一个病就不会漫延出去。

  如果没有充实脾,肝病的下一步就会漫延到脾,因为“木克土”,马上就要损害脾土。

  所以你要预先调理脾土,把消化功能搞好,这叫“治肝实脾”。

  这就是治病层次的“治未病”,最早出现这种说法的,是《难经》,据说是秦越人写的,是扁鹊写的,当然也不见得是扁鹊写的。

  这部书是《黄帝内经》之后出现的,它上面对治未病有具体的阐释,要“治肝实脾”,这是指导医生的,如果发现肝有问题,要赶紧调理脾胃,这就是“治未病”,是治病层次上的“治未病”。

  后来又有一个张仲景,是东汉的,比《难经》迟,他也是这么说“治肝实脾”的,他实际上是传承《难经》的,在“治未病”的层次上,是接受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学说的。

  这是第一个层次,是医生必须要掌握的,医生必须要掌握“治肝实脾”的要诀,你这样治之后,病就受到了控制,不会漫延开来,这就叫“治未病”。

  如果只是这样讲,你们就没有多少兴趣了,因为你们不是医生,所以我们延伸一下,在治人的层次上,其实也是这样治未病的。

  你的人生想要平平安安,避免坎坷,避免大起大落,你就要善于“治未病”,如果人生不“治未病”,难免会大起大落,这就是人生命运方面的“治未病”。

  那么人生要怎么“治未病”呢?

  照我看,那就是要积累功德,应该多积累一点功德,少积累一点财富,如果你多积累财富,少积累功德,你难免会坎坷,难免会有病。

  如果你立下人生的志向,多积累功德,少追求财富,你人生的坎坷会少的,当然,这就需要你加强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是什么呢?

  就是人生的“治未病”,所以“穷则独善其身,通则兼济天下”,这就是“治未病”。

  我们一个人,总是要穷的,运气不好是难免的,那你就独善其身,不要拼命去搞钱财,去搞不义之财,你要独善其身,安贫乐道。

  你要学颜回,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很穷,但他不会想入非非,他安贫乐道,努力学习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对他很赞赏。

  那通的时候呢?

  有的时候你运气好,时来运转,那你就应该兼济天下,积累功德,做点好事,这样一来,恐怕你就不容易会坎坷,不容易会大起大落,你的人生就可以保持“天真”。

  这里就出现了“穷通”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总会遇到这两个字,一个是“穷”,一个是“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治未病”呢?

  那你就要守住两个法门,一个是药师法门,一个是弥陀法门,这就涉及到了这两个法门的妙用,一个是阿弥陀佛,往生,“穷”的时候就往生净土,“通”的时候就是药师法门,药师佛是人间佛教,是要祭祀的。

  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寺庙的大雄宝殿上面会有三尊佛,中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两边是阿弥陀佛和药师如来,中国所有的大雄宝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格局,印度原来是不是这样的,我倒是没有考察研究。

  这是告诉人们,“通”的时候应用药师法门,兼济天下,“穷”的时候用弥陀法门,往生净土,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人生“治未病”。

  讲到这里,我们要讲到一个人,就是明朝的袁了凡,他的人生治未病是成功的,值得我们研究研究,他把一生的体验告诉了他儿子,特地写了一本书,叫《了凡四训》。

  他这一个人,家庭原来也不算很富裕,他母亲让他学医,以后可以帮助别人,自己也可以衣食无忧,他父亲可能早就过世了,不过他后来也没有学医,还是想做官。

  他后来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姓孔,精通命理,精通邵康节的术数,是云南人。

  他见到袁了凡之后,说愿意教他命理,他母亲也愿意供养这种奇人,于是袁了凡就跟他学习,孔先生也对他何时中举,何时做官等人生命运,作了详细的推算,结果都算准了,都符合实际,当时算到他五十多岁死,他想,也只好死去了。

  后来袁了凡又遇到了一个和尚,他跟这位禅师讲,他到五十多岁就会死掉了。

  禅师讲,你是一个愚人啊,他说有两种人确实是逃不出命理,一种是大善之人,一种是大恶之人,命理对这两种人可能是不起作用的,中间的人是可以有办法改变的,如果你可以积累三千件功德,做三千件善事,你的命理就会改变,会中举,会如何如何。

  袁了凡听后,觉得有道理,几年之内努力行善,而且还用本子作了记录,就像记日记一样,每天做了几件善事,几件恶事,善事减去恶事算是积累的善事,几年之后,他还真的积满了三千件善事。

  积满三千善事之后,他五十多岁了,还真的没有死掉,而且还升官了,按照孔先生的命理,他的官已经到头了,寿命也到头了,后来禅师告诉他,还要做一万件善事,才能如何,他于是就决心做满一万。

  不过这让他和他的夫人都很为难,因为做官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出去行善了,这时候有一位神人梦中来指点他,告诉他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完成一万,就是减掉老百姓的赋税,他觉得有启发,但是也还有疑虑,他去请教他的师父,师父告诉他,这是可行的,当官有权力,可以为黎民百姓减税。

  他还真的实施了减税,从每亩两钱减到一钱,他的一万件善事也真的完成了,后来他活到了七十多岁。

  袁了凡的事迹说明,人能改命,命不是不能改的,命也确实是厉害的,命中注定是有的,但它注定的是什么人呢?

  凡人,是凡人,象袁了凡这种做了一万件善事的人,不在这一个命理中了,它是这样一个道理。

  这不就是“治未病”嘛,这是人生“治未病”啊,凡人不行,凡人是“治已病”,病已经来了,这个命是什么啊?

  命是已病啊,是一个人生的结果,是果啊,你以前积累了因,你已经造了业,你的命就不行,这是“已病”,“已病”你怎么去治呢?

  你要“治未病”,果还没来,你从因上去努力,就是行善积德!

  所以想来想去,行善积德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现代人不能理解它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治未病”,确保你人生的平安,免掉坎坷,它是有这一个好处的。

  所以这就叫人生“治未病”,我们要学习袁了凡,这是“治未病”的第二个层次,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处的。

  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治国,这对总统起作用了,实际上就是“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

  “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告诉总统的,就是告诉有权者的,你不要以为权在手里就可以随心所欲,你也要“治未病”,是这个意思。

  在这方面,中国的国学就厉害了,国学实际上到处都在讲这一个问题,老子讲这个,孔子讲这个,佛家也讲这个。

  看起来佛教跟治国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佛教还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有一部佛经叫《仁王经》,就是告诉掌权者应该怎么做。

  儒释道是一样的,都是要讲治国的,实际上,讲来讲去都是“治未乱”,预先就要治啊,不能等到出了乱子再治啊。

  老子,道家,是怎么讲治未病的呢?

  实际上是“无为而治”,老子强调过“无为而治”,具体到《吕氏春秋》里面,形成了一个模式,《吕氏春秋》的价值,就在于它形成了一个“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老子》里还没有模式,只是有这样的文字,它提出了治国要“小国寡民”,就是要“无为而治”。

  对“小国寡民”的理解,不能在文字上抠来抠去,这样是可笑的,实际上它讲的是“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自然然地生活,不要把老百姓拢起来,组织起来,集中到小区里,集中到高楼大厦里,让他们在山间林下,自由选择,这样一来,老百姓也高兴,天下也太平,老子是这么一个意思。

  《吕氏春秋》里就形成了一个模式,一年四季治国的模式,后来的中国也一直很太平,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什么外族侵入,外族掌权,蒙古族也好,满清也罢,他们也都是按照《吕氏春秋》的模式治国的。

  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不是游牧社会,蒙古族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掌权之后不能把中国当成游牧民族管理啊,它晓得中国是农业社会,要种地的,所以要按照农业的规律办事,要按照《吕氏春秋》的模式治国。

  这就是顺天而行的治国方略,儒家也是这样的,你不要以为孔子不“治未病”,他也是“治未乱”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这样的说法的,半部《论语》是怎么治天下的呢?

  《论语》里有不少是讲怎么治国的,讲怎么为政的,它一个精要的地方就是“治未乱”。

  比如《颜渊》篇有这么一段:“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判案他跟别人是差不多的,他也没有比别人更高明的地方,我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希望没有案子。

  有了案子叫“治已乱”啊,他要无乱,要“治未乱”。

  《论语》里的这种思想,不就是“治未乱”嘛,他讲“为政以德”,为政要靠德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按照德治国,就好比是北斗星,众星都拱卫你,老百姓都恭敬你,因为你有德啊,以德治国,不就是“治未乱”嘛!

  那么,如果治国以法,就是“治已乱”,秦始皇是法制,所以秦朝二十多年就乱了,秦朝的法制是很严厉的,所以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了,如果它的法制不是这么厉害,陈胜吴广是不会去冒这个风险的,他们当时是要被杀头的,不然他们怎么敢冒险起义啊,难道秦朝灭亡要怪陈胜、吴广吗?

  要怪它的法啊。

  所以要以德治国,周朝就得到了这个好处,它是治国以德,周公实施德政,所以才有八百年的周朝,孔子是很仰慕周公的啊!

  你实施德政,老百姓就会服你,所以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论语》是提倡德政的,提倡“治未乱”,所以能“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样看来,《四气调神论》里的这句格言,除了能治身,能治病,还真能治国,这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是我们要反复说明的,要不然,《黄帝内经》就太简单了,在当今会有多大的价值呢?

  我们一定要这样来阐释,才能发现它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因为我们现在的治国,好像都是在跟西方人学,在跟外国人学,不是以德治国了,不是“治未乱”了,所以《黄帝内经》是有价值的,恐怕西方人也是需要认真学习的。

  我们下面再讲一个话题,《黄帝内经•素问》,一共有八十一篇,其中有十一篇是没有开头的,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其余的七十篇都有开头,都有“皇帝问曰:”,“岐伯曰:”这样的格式,《四气调神论》就没有开头,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

  它一上来就是“春三月,此谓发陈”,这是谁说的呢?

  不知道,这就需要推敲推敲,为此我也看了《灵枢》,也有八十一篇,它里面大概也有十四篇没有开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考虑到,这可能是后人在重编《黄帝内经》的时候出了问题,一篇编成了两篇,他们对八十一这个数字很欣赏,所以编成了两部,各八十一篇。

  现在的中医界、学术界不去考校了,不管它了,我没发现有哪个去考问这一个问题,但是我们是要研究研究这一个问题的。

  它(《四气调神论》)是拆开来的,它跟前面的一篇其实是一体的,如果按照我的这一种说法,《上古天真论》跟《四气调神论》是一篇,它是被后来编《黄帝内经》的人拆开的,一篇拆成了两篇,可能原来连名字都没有,名字也是后来人编的。

  所以,这一个话题我们要说一下,不然“春三月”跟上一篇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搞不好是有关系的,因为上一篇的最后,讲了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讲到这里好像一下子就刹车了,好像还没有讲完,我也考校了后面那些没有开头的篇章,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要复原,给《黄帝内经》复原。

  当然,我只能相对复原,绝对复原根本是不可能的,谁会晓得《黄帝内经》原来是什么面貌呢?

  这是无人可知的,那就算了,不去管它了,我们就相对复原,八十一篇拆得也有点太厉害了,分割得有点太厉害了,好像有点欺负后人没有眼睛似的。

  所以,我们不去管八十一篇了,我们在这里把这两篇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变得明了啦。

  实际上,《四气调神论》里根本就没有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它实际上是前面一篇的延承,搞不好中间还掉了一些文字,可能有掉简,这个我们就不去管它了。

  合在一起之后可了不得,这是一篇纲领性的文字,它讲治国与治身相通,这是很明了的,而且它讲这是圣人教导的,是能治国平天下的,它这是医学治国论,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这个话题我们是要讲一讲的。

  我们二十一世纪研究《黄帝内经》,要稍微仔细一点,下面我们小结一下。

  既然已经合并为一篇了,我们也是这两篇一起作小结,这两篇大概要概括成几个要点,一个是《黄帝内经》里的“治平”思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在这两篇里面是很明朗的,我们叫它什么呢?

  叫“医学治国论”,它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治国与治身是相通的,二是通过医学来治国,它认为医学是重要的民生,是大民生,医学搞好了,国家也平安了,它是这种思想,它关心民众的疾苦,这就是“仁王”的思想。

  黄帝就是一个仁义帝王的形象,它是通过医学来治国的。现代人会问,医学能治国吗?

  《黄帝内经》的思想是需要挖掘的,医学是能治国的,如果真的把医学搞好了,国家也就太平了。

  现在的西医就不能治国,所以,西医一统天下怎么也不行,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凭这么一个现象,怕已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现在的医学,搞不好是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

  当然,也是美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奥巴马上台以后,对医学和医疗很重视,进行医疗改革,因为美国的医疗也出了问题,大量纳税人的钱用到了医疗费用上,这对美国社会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所以总统上台以后,就要面临这一个社会问题,不知道奥巴马有没有高招,目前人家对他的评价还不错。

  那么,我们的医疗难道是很好的吗?

  现在老是在讲医改,医改,不晓得是什么方案,中医好像也没有了。

  照我看,如果中医兴旺起来,医改倒是能解决掉,按照《黄帝内经》的指导,搞自我保健,搞养生医学,可能医改问题就解决掉了,就不需要花那么多医疗费了,健康靠“自我保健医学”就可以了。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是“自我保健医学”啊,所以,你们看,医学治国还真的是有道理的。

  所以,要“无为而治”,要顺天而行,要“虚无恬淡”。

  我们要学大禹治水的方法,大禹治水的奥妙就在于“顺其自然”,是顺天而行,是顺,是疏通。

  他父亲治水是失败的,他父亲是堵,围堵,好像现在的治水也还是这样的,但是水势太厉害了,所以他失败了。

  所以大禹治水用的是高招,他后来也是一位治国的明君。

  我们在医学上,也应该学大禹治水,治病靠堵是不行的,西医的方法就是堵,是对抗疗法,中医实际上是顺其自然的,是进行疏通的,实际上是大禹治水的方法。

  所以,《黄帝内经》提供了治病的思想,提供了养生治人的思想,提供了治国的思想,这就是我们讲的《黄帝内经》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看来,唐朝孙思邈提出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与《黄帝内经》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二个方面的总结,是这两篇讲到的两个养生的重点,一个是“肾”,一个是“心”,也就是肾精和心神。

  《上古天真论》重点讲肾精,肾属于阴,要保持阴,如果耗得太厉害,会“半百而衰”;《四气调神论》里重点讲的是调心神,要调神,一个是精,一个是神,都出现了。

  这正好就是《易经》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一阴一阳之和谐,就是得道,如果偏了,就是失道,就要生病了。

  它不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嘛,肾精要持满,不要消耗过度,这是很宝贵的,心神要与天相和,与四时阴阳相和,还不就是在讲两个字,一个“心”,一个“肾”。

  这里还要介绍一个人,唐朝的王冰,他的养生法则就是根据这两篇来的,他对《黄帝内经》的贡献,就是注解了《素问》。

  王冰是唐朝人,是道家的,他提出了一个养生要诀,一个养生法则,就是阴阳,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他讲肾水要壮,水可以控制火,火就不会太乱了,人的上火,阴虚火旺,都是因为肾水不足,所以一个人要壮水,要保持水,如果火不够也不行,水会太泛滥,寒气太重,就要补火。

  他在“火”跟“水”上讲得很有道理,提供给了我们一种养生的法则,他的来源就是这两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一个心神,一个肾精。

  这两篇我们就这样小结一下,两篇合成一篇,下面要讲《生气通天论》了。

  《生气通天论篇》涉及到“气”了,前面是一个“精”,一个“神”,第三篇要来一个“气”了,精,气,神,都要出来了。

  人生三宝:精,气,神,都出来了。

  所以第三篇叫《生气通天论》,浮出了一个“气”,《黄帝内经》中的概念也是一个一个浮出来了。

  好,我们下周继续讲。

  (韩晓锋根据视频整理)

  相关信息的链接

  一、《十二纪•孟春》: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摘自《吕氏春秋》)。

  二、《十二纪•孟夏》: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

  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摘自《吕氏春秋》)

  三、《十二纪•孟秋》:

  孟秋之月,日在翼,魂斗中,旦毕忠。其日?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行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还,乃赏军率武人於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附墙垣,补城郭。是月也,无以封侯、立大官,无割土地、行重币、出大使。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摘自《吕氏春秋》)

  四、《十二纪•孟冬》: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命太卜祷祠龟策,占兆审卦吉凶。於是察阿上乱法者则罪之,无有揜蔽。

  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附城郭,戒门闾,修楗闭,慎关龠,固封玺,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

  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飨先祖五祀,劳农夫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

  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无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摘自《吕氏春秋》)

  邹按:《黄帝内经》与《吕氏春秋》皆是阴阳家文化的宝典。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