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气候特点,闷热、多雷雨。《通纬·孝经援神契》言:“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天气炎热,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一般需要从精神、起居、运动、饮食方面进行调养。
1.精神调养大暑时节,天气酷热,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急躁焦虑,无精打采,精神不集中等情形,有人称之为“精神中暑”。在中国传统养生之法中,精神养生重于物质营养,情绪调理优于身体锻炼,心态平衡重于生理平衡。自古养生有名言:养生必先养心。因此,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所谓“心静自然凉”,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气恼怒,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忌大喜大悲。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持心身的和谐平衡。可多参加钓鱼、绘画、书法等活动,可以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作用。
2.起居调养“大暑小暑,有食懒煮”。大暑节气,天气炎热,此时要注意防暑,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老人、孩子、肥胖者及体质虚弱者,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门,防止在烈日下暴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中久留。汗出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汗出后受凉感冒。同时,室内要注意通风,空调房间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不要超过10摄氏度,避免汗出后直对风扇或空调吹风,以免感冒。可备一些防暑降温的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必要时涂抹和服用。另一方面,大暑天气炎热,人们容易感到疲倦,此时要注意睡好子午觉,适当午睡半小时,以保持精力充沛。
3.运动调养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大暑期间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不可过于疲劳。激烈的运动可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也伤阳。大暑天不宜长途跋涉,最好是就近寻幽。清晨,到有溪流或草木繁茂的园林中散步,或选择一些气功(八段锦、太极拳)、保健操等有氧运动。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要补充水分,但应避免运动后进食冷饮,否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傍晚,漫步在江滨湖畔,习习凉风会使人心静如水,精神清爽,烦闷、暑热顿消;晚上,在人少、清凉之时,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邀三朋四友,品茗聊天,亦可舒心。
4.饮食调养大暑不但天气炎热,而且雷电、暴雨多,此时人们容易受暑湿影响出现腹胀、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苦能泻热。民间有“十苦九补”的说法。苦味入心,能清心火,利于大暑养心。平日选用一些防暑降温的凉茶,经常饮用。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作用,暑热亢盛时,适度吃些苦味食品,有助于解暑祛热、消胀解乏、防暑降温,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要注意的是,大暑食苦需适度,“苦”不宜多吃,过食则令阳气受损。有些苦味食物不能食用,例如苦味的黄瓜、不成熟的甜瓜瓜蒂和根部不能食用。此时饮食宜清淡多样化,以补气健脾、消暑生津为主,可多食绿豆、黄瓜、苦瓜、莲藕、鸭肉、冬菇、紫菜、西瓜、薏米、冬瓜、桂圆、桃子、黄皮、芦根、白茅根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
总之,大暑的节气性明显,日常需要注重精神、起居、运动、饮食的调养,中医可选用艾灸疗法,以脐下腧穴(中脘、关元、足三里)为主,夏天艾灸重在排寒;亦可选用贴敷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可选:大椎、风门、肺俞、天突等穴位),做好这几样就可以做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了。
张聪颖,沈阳市中医院综合病房副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3年,擅长中西医结合对常见呼吸疾病的诊断、辩证分析和遣方用药;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很好的临床检验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