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言:“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致,长生久视。”
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天人相应。“天有寒暑,人有虚实”;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必须要顺应自然环境规律,如果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度和环境变化相对抗, 就会被风、寒、暑、湿、燥、火所伤,导致病症产生,这是影响人健康的外因。
中医四时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日月交替,寒暑更迭,一年间的气候变化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万物受这样的影响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由寒转热,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机体阳气随之充盛,因而适宜养阳;而秋冬渐寒,万物内敛而藏,阴盛阳衰,适合养阴。
秋季气候特点
秋季,指农历8、9、10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个节气。
秋季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昼夜温差加大,幅度大于10℃以上。
入秋以后,昼夜温差明显加大,最大温差有20多度,很多人的肌体还处于夏天炎热惯性机制,可能还会穿着很少,很容易导致机体受寒。
温度高时,身体散热时出汗,毛窍(腠理)打开,门户大开,而晚上温度大幅下降后,如果人机体反应不够快速,表气不足,毛窍(腠理)没有闭合,寒邪入侵至腠理,容易出现伤风感冒,这时就要以一些发汗的中药将邪驱出体表。
2.昼短夜长现象明显。
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3.气温逐日下降。
秋季养生原则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过多的耗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调理十分合适。
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地过渡。故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季养生方法
秋天是一个干燥的季节,燥邪的特点是易伤津液,因此秋天常常感觉到口鼻或咽喉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防治秋燥是中医秋季养生的主要方法。
▶ 睡眠调节:
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 秋季精神调养:
秋季,五脏中肺属金、七情中“忧”也属金,四季中秋也属金,所以秋天容易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感,耗伤肺气,这叫“悲则气消”。因此,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
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
▶ 运动禁忌:
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 秋季饮食调养:
秋季应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饮食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进行生理性调整,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其具体原则如下:养肺为要、少辛增酸、宜多吃粥、宜多吃鱼。
秋季养胃,宜多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秋碧蒿”,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摘自云南中医,由肥城市卫生健康局、市中医药协会编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