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养生文化

《羲农道学文化研究网》简介

2022年06月02日 14:42:371940百度已收录

  (关于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内涵和应用)

  羲者,伏羲也;农者,神农也。《三字经》曰:“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可见作者是把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看待。朱熹《大学章句序》曰:“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朱熹《中庸章句序》曰:“《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由朱熹这两篇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认同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系所传“道学”或“道统”的。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道家与道教”的研究中说:“我们根据《周易》的研究,却又另外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由上古圣人伏羲所画八卦的易学,经过周文王的造辞,与他儿子周公的解释,把这类原始宇宙物理理论性的学术内涵,取用了它大部分的内容,变为发扬人文道德,奠定伦理标准的人文思想了。后来经历五百年左右,孔子又继文王、周公以后,研究《周易》,更加融会贯通地用它来说明人事哲学的原则。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由科学而哲学的根据,实在是从《易经》学术源流而来,也可以扩大地说,是上接伏羲、三皇、五帝的传统”。“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至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只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历来传统学者,认为中国文字与文化学术的起源,都在伏羲画八卦,为有书契的开始”(引自《南怀瑾选集》第四卷167页)。南怀瑾先生的研究说明秦汉以前的文化统统渊源于“道”,是哲学性质,是上接伏羲、三皇、五帝的传统而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全面研究比较精深的学者,必定把中国文化起源追溯到伏羲时期。因此,本网以“羲农道学文化研究”为名,旨在通过阐释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内涵,从文化传承的脉络和矛盾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上,将中国文化起源,也即是中国哲学起源上溯到伏羲氏时期,并说明伏羲太极图,即阴阳、五行、八卦图与中医学、中药学、经络针灸学、古代天文历法学、养生学、太极拳理论、儒、道、墨、法、兵、名等诸子百家的渊源关系。按现代的学科分类,古代的“道学”即是现代的哲学。它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最早、最全面系统、最深刻、最精妙而且最完整地描摹由宇宙自然到人类社会、乃至人体生理矛盾运用规律的哲学。

  长期以来,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和传统文化学科的分设,使后学者囿于专科知识,不知各科共同组成的整体,因而不能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根源,不能深刻、全面、准确地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近百年来,国内文史哲学术研究,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哲学的全貌,没有破解中国思想文化起源之谜。当代哲学界不知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宇宙自然运动及人体生命活动的矛盾运动研究之中,继而又运用于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对古典哲学的核心:“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不知其真实含义。有的学科长期把五行“金、木、水、火、土”当作五种物质元素去理解;史学界有的把伏羲氏、神农氏定为“传说人物”(可能存在)或“神话传说人物”(不可能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杨荣国著)关于“矛盾变化”的思想起源,引用郭沫若先生研究《周易》的观点,认为“周人在周文王时文化还非常低落,周文王本人还得亲自种田打谷和看牛放马”,“那时周人不能有这样进步的思想,”因此认为“矛盾变化”的思想发自殷人;中医学,针灸学不知本学科起源于古代圣人创立的“道学”,使“医道”、“针道”逐渐降为“学术”;对阴阳、五行的概念所指及其相互关系不甚理解,只笼统地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都是古人对宇宙、社会间一切事物现象的认识与分析的哲学方法,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范畴”;对中医学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如“五行生克制化”,“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医界高层专家(如郝万山教授等)说“阴阳五行”、“整体辩证论治”的思想很好,而一般的中医工作者,甚至有些中医科班毕业的学生则认为:“古人把‘阴阳五行’当做筐,把一切东西生拉硬扯往里装,‘阴阳五行’阐述的医学理论不一定可信”;行外人则说“‘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中医是经验,没有系统可信的理论,不能算是一种科学”;“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经络是不存在的”;“中医、中药、针灸是“土”办法,不能叫作科学,应该淘汰”,以致学术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又一次发生争论和质疑;有的养生专家讲古代十二时辰养生法,竟把十二时辰太极图画错;对中国传统的历法,一些人认为落后,不如西方公元纪年文明,而不知中国传统历法中蕴含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多层次规律。如孙中山先生在组建中华民国政府时坚持改用公历纪年,称不改用公历则决不到南京任职,最终形成以公历为主、在公历下方注明阴历节候的妥协方案,使传统历法得以传承。在人文学科领域,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有的发生误读误解,不知他们看问题所站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只看到他们观点相反的一面,不知道在什么样的范围、条件、时机,其反命题能变为合命题。人们对“道”、“道学”的概念逐渐淡忘,对“修道”“成道”更是斥之为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网集作者多年研究,对现代哲学、周易、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中药学、历法、古代养生学、太极拳理论、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的融会贯通,方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性质是哲学,是伏羲氏先天八卦所图示的哲理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运用。它的根本特点是运用矛盾运动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因而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只有用矛盾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看待由宏观到微观的一切事物的运动,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也就是《易传》所说的“易道广大悉备,范围天地而不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动都在它的规律之中。即如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气候变暖、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如果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研究,就如同中医“诊治未病”一样,能较早地发现导致危机的根源,从而及时调整政策,消除发生危机的萌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健康平稳地持续发展。

  传统的史学研究思路是以政治统治史(朝代更迭)为主干,辅以经济、文化、科技史等为枝叶。研究方法是查阅文献记载加考古证明,导致思想文化史、哲学史、医药学史等研究皆局限在政治统治史范围内,不能突破夏、商、周三代。如一些学者认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是中国哲学之源”,“周文王堪称中华哲学之父”,“中医学思维方式源于《易经》的智慧”等等。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本网将陆续发表研究文章,以思想文化史(即中国古典哲学史)为主线,以其在自然及人文领域的应用为重点,从思想文化渊源上说明中国一切传统文化与伏羲先天八卦图的关系,以使人们从思想(即哲学思维方式)文化的传递过程中看清民族文化的性质,传承历程,对民族生存、发展及民族精神生活所作的重大贡献。

  传统史观之所以认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是基于此地产生了河洛文化,伏羲画八卦图示了矛盾运动的哲理,立人之极,标志着人心智发育的成熟和民族灵魂的产生,使人类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民族从思想上站立起来。如《书·尧典》“睿哲文明”,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皆指此意。而非用“文化”广义的概念和与“野蛮”相对之“文明”之概念。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总结出的中华文化原质“和合型”、“兼容性”,皆出自伏羲氏揭示的哲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上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气候,下涉及地理,中涉及人事,但这些文化从一开始大都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中心而展开的,换言之,天文变化,气象气候变化,一年中四季八节的节气变化等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人类群体活动中的精神情志变化及相互影响,古人称之为“天人之际”的学问,它明显超出了现代科技的认识范围,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属于自然哲学,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高智慧。依据这一哲学原理,经历代圣哲阐述的人文道德、伦理标准、人事哲学原则,是人类永衡不变的人文哲学。它的全面、整体、动态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将对现代科学研究,以及人类社会的健康平衡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启迪指导作用。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诚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历史学、天文历法学、气候气象学、中西医学、经络学、中药学、养生学、太极拳,以及有志于探求中国传统人文科学精神奥妙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发表高论,予以批评指导。特别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太极内功(即众多修道养生功法中道家功法的一枝——修气脉功法)的修炼见之于人体精、气、神的变化,见之于人体任、督二脉(小周天)如车轮运转(见《陈鑫太极拳图说》)进而全身十四经脉(大周天)循环,以及经络的运行、穴位的开闭所产生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以期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奥秘。望有兴趣的中、西医学研究机构积极参与。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诚望经济界有识之士投资兴建“太极文化城”,以纪念自伏羲、神农、黄帝及之后历代先圣先哲,展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人文智慧,以发扬光大人类神性的光辉。

  (注:为了筹集研究经费,本网愿意将拟发表的研究文章的版权提前预售,欢迎有识之出版商联系商谈.。同时,欢迎有识之士赞助研究。)

  研究参考书目及文章:

  《南怀瑾选集》,张其成先生《象数易学》,徐坤先生《周易八卦历》,马恒君先生《周易正宗》,周春才先生《易经图典》,明赐东先生《太极图探秘》,孙振声先生《易经今译》,陈鑫先师《陈氏太极拳图说》,和有禄先生《和式太极拳谱》,余功保先生《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中华千年导引术》,《毛泽东选集五卷》(《矛盾论》《实践论》),宋健先生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读本),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石训、李保林等编著、由张岱年先生题写书名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纲》,杨荣国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朱熹《四书集注》,《黄帝内经》,《道德经》,李时珍《本草纲目》,江苏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印会河先生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程化奇先生主编的《中医学》,孙国杰先生主编的《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编印的《实用针灸取穴手册》,靳士英先生主编的《针灸穴位挂图说明》,洪绍光先生《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谢松龄先生《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周桂钿先生《中国古人论天》,南伟先生《论阴阳五行之起源》。祝世讷先生《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纪念毛 “10·11批示”发表45周年。见2003·10·13《中国医师报》,黄开斌先生《释“中”释“医”,正识“中医”》《中医为何,西医为何》(见《百川健康》第一期)。在此,向各位前辈、先师、专家、学者、老师、同道,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来源:《羲农道学文化研究网》

  来源: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