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养生文化

武当功夫

2022年06月10日 14:42:314210百度已收录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 “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祟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同时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据明代笔记和方志记载,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编辑本段]武当道家功夫

    张三丰不仅内丹造诣甚深。而且武功高强。兼擅拳剑,对此,明代及清初文献多有记载,《大邑县志》载有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仙(指张三丰)自少臂力过人。善骑射”。《大岳太和山记略》载有明湖广监察御史贾大亨(1538年进士)〈题太和山》,诗曰:“山峪凌虚濒,神尊据化权……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清初田雯(1635一1704)撰《古欢堂集〉有《三丰道人壁影歌》,其中“熊经乌伸诀自秘”,“长生思假六禽戏”,与导引动功有关。王夫之(1619一1692)云“拳勇之枝,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虽然黄宗羲(1610一1695)撰《王征南墓志铭》称内家拳创始人为北宋末武当道士张三丰,但此说来自于武术家口传,无法确考。宋代张三丰之说有可能是武林人士为自高声价,而把丹拳兼炼的张三丰远推到宋微宗时代.并以他为内家拳之祖师。我们认为元明间武当著名道士张三丰,既精于内丹仙学,又兼擅拳剑武艺,是道教武术的集大成者。洪武间张三丰在武当山授徒多人.永乐以后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人皆以他为祖师,故其丹法拳技流传甚广。明清以后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而重内功、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当道教武术逐渐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

    以道理为指导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为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概括表示。这些哲学基本原理用于指导武当拳法,与其他一些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家哲学是古代为了最完美地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提出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道家哲学当然不是专为道家拳术创立的理论。然而,武当武术创造发明于道家,在于道家哲学可广泛运用于道家生存的每一个领域(道家也认为道家哲学是可供人类普遍运于用任何领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须具有防卫术。于是,剖析社会流行的防卫术利弊,以道家哲学原理为指导的道家防卫术(起源甚早,并在武当山由张三丰最后集大成)——武当拳法便自然产生了。编辑:这是中国武术区分于其他实战技术的重要特点,实际上是中国人体科学的研究实践,自古就有武术医术不分家。

    以养生为宗旨

    自隋唐以后,主张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盛行起来。道教内丹术本有趺坐静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养人体真元之效,但如果说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动而言,反而形成自残。抑或说,它可以使人长寿,但这种长寿之人却不能走路了。有丹家认为,内丹之术也必须动静结合,若一味以坐成静,所炼之气必成枯孤之气,缺乏生机。所以内丹术必须要真走动静功结合的道路。这动功一法的出现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譬如最早“熊经鸟伸”的“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祖功”等。极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时或很早就继承或创造有养生的动功方法,再后来就发展到唐代许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张三丰等的太极拳功,或为内功拳、先天拳等。元明之际的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太极一派以来,形成包括形意、八卦,各种器械在内的武当内家拳派体系,使它由养生本体上延伸出神奇的技击功能。这种技击功能是在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如,武当内家拳,无论剑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能违背养生的原则,所用方法为“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说,武当武术必须具有养生功用,不具有养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当武术。编辑: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自己的伤害同时在技击中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其健身意义比之越来越残酷的竞技体育更加为人称道。

武当功夫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第1张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