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养生知识网 » 养生文化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2022年04月28日 15:04:193170百度已收录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养生之道 第1张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父亲基本上算是不沾酒的,但每天都要喝茶,而且只喝一种既没有名,也不贵的“老茶”。父亲曾解释说,自己当年闭关阅藏经时,“穿上僧衣,住在庙子里,一切都是禅林里的规矩,每日一餐,过午不食。到了晚上,嘴里淡淡的,又没有东西吃,便泡茶喝,用高山上的雪水煮开后泡清茶,染上了茶瘾,把胃也喝寒了”。如是之故,父亲从此只认这种有暖胃功效的“老茶”了。我小时候,偷喝过父亲杯子里泡的茶,发觉非常苦。每天晚上父亲都泡一杯浓茶,放很多的茶叶,然后带到书房,一边看书一边喝着提神,那时候他泡的茶,主要就是为了提神用。从关房到书房,父亲跟茶有不解的缘分。

文 | 南一鹏

摘自《父亲南怀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本文经磨铁图书授权刊发,转载请联系磨铁图书

“看了川剧后,我不再想当英雄”

父亲一生在忙碌,他却不是废寝忘食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相反,他有一套自己特定的用餐时间和习惯,而且多年以来一贯如此。父亲在大学堂时依然和从前一样,每天都不吃早餐,午餐只吃少许自家厨房炒的、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每天晚上七点半则是父亲的“人民公社”几乎固定不变的用餐时间,其实,他真正吃的就只有这一餐。每到用餐的时候,宾客们就会自觉来到餐厅。会客的餐桌大,座位多,不用催促,也不必等待,来晚了加把凳子就可以了。父亲的客人很多,经常有从世界各地回来探望他的学生,所以,父亲的餐桌上总是宾朋满座。前面说过,父亲当年在台湾就已经开起了“人民公社”餐桌,到华盛顿、香港也都是如此,现在是把它搬到了太湖畔,用餐人数还是那么多,氛围还是那么轻松愉悦。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养生之道 第2张

香港

在香港因地制宜,父亲考虑周详,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圆形餐桌。圆桌上杯盘齐整,荤素搭配,坐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父亲自己主要是吃素,但并不要求客人也吃素,相反,他非常尊重别人的选择权。荤素自由选择,大家自由自在,不会因为吃饭问题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两个桌子有时都不够,随身的学生和香港本地的学生,就会看情况让出主桌位置,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用餐似的。

在香港的时候,一般出家人都不会和大家共食,到了吴江,因为可以坐的餐厅范围大,出家众就可以与众人同厅用餐,只是从来不上父亲的主桌,依旧保持出家和在家的分际。平时用餐,都是以自助形式来办,菜色也是偏于素食,只有晚餐时会保持盘菜形式,而且因为父亲饮食偏重口味,故而常常是四川厨师主厨。父亲招待客人的餐桌上,菜肴丰盛,加起来有十几种,但是他总是只挑几样稍微品尝一下,主要是吃主食——两碗红薯小米粥。学生和朋友从各地带来的地方特色小菜,他也会少量地尝几口。父亲自己用餐量少,但是他会不停地招呼大家添菜加饭,唯恐大家因拘束而没有吃饱。晚餐时间大约四十分钟,大家边吃边谈,偶有客人晚到,随时可以加入进来。大家吃得满意,父亲就会显得很高兴,如果有谁没有吃好,父亲就会视为己过,颇为自责。不过,一般情况下,在这种轻松热闹的环境中,大家都吃得很好。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养生之道 第3张

香港

太湖大学堂的晚餐基本上都是六点开始的,父亲非常准时,不喜欢任何人迟到,除非是远地的客人。在直通七都镇的高速公路修好之前,去大学堂是一件苦差事,驾驶不熟悉就很容易在农村的乡间小道中迷途。我那时去太湖大学堂都依赖别人开车,靠他人指路,好几次带朋友去探望父亲的时候,外地的司机总是迷路,本地的友人也对那些曲折交错的小路不熟,几乎我带朋友去都会迟到,而父亲总是在等着我,我每次心里都像淌血般难过又感动。虽然父亲会不高兴地骂我怎么老是迟到,但是他心里清楚我也是没有办法。虽然迟到,父亲却知道我一定会来,每次都等我一下,而且让我固定坐他右手边的座位,在桌上也一定会向来宾介绍我。有趣的是,没有人看得懂我们父子间的互动,我也自然是保持微笑缄默的时候居多。

在饭桌上,大家除了向父亲请教一些问题外,还经常天南地北地聊一些轻松的闲话。有一次,大家说到了“英雄”这个话题,在座之人有不少血气方刚的盛年男子,讨论得自然热烈了些。父亲也为这种气氛所染,加入了讨论的行列:“我为什么不想当英雄呢?那是因为我看了川剧之后就不想当了,我才明白了什么叫英雄。”于是父亲顺势便谈起了川剧,还即兴用一口“川腔”唱起了七十余年前他在四川时听过的川剧段子。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养生之道 第4张

父亲说,川剧的语言非常幽默,充分体现了四川人的风趣幽默和他们的人生观。接着他便讲起了一次看戏的经历。那次演的是山大王。第一个山大王刚一登场亮相,便唱了一段开场白:

独坐深山闷悠悠,

两眼盯着帽儿头。

若要孤家愁眉展,

除非是——

唱到这里,父亲微微一顿,随即又眉飞色舞地接道:“除非是——豆花拌酱油。”然后他解释说“帽儿头”是指一碗盛得冒尖的白米饭,接着又说:“你看四川人好幽默,怎么才能让我愁眉展,只需要有一碗豆花拌酱油就行了。”

接下来第二位山大王出场了,脸谱勾得甚是威风。父亲学着他的腔调唱了起来:

小子的力量大如天,

纸糊的灯笼打得穿。

开箱的豆腐打得烂,

打不烂的——

父亲又卖了个关子:“打不烂的是什么呢?你们可能猜不到。”随即父亲猛然起身,双手握拳,右拳举过头顶,左拳横于胸前,很是入戏地唱道:“打不烂的——除非是豆腐干。”唱到这里,他又是一阵大笑:“呵呵呵,把我笑安逸喽,我恍然大悟到四川人的幽默哲学观,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称帝称王,他原始的人生意义,第一是为了吃饭,所以伟大的本领和成就,不过是‘纸糊的灯笼打得穿’而已。”想来父亲一生对于名利的云淡风轻,定然也是受了四川人这股怡然自适的闲散之趣的影响吧!

饭后,撤去菜肴盘盏,摆上各色水果、点心和糖果,再给每个人倒上一杯热腾腾的红茶,这就开始进入餐后的茶叙时间了。对许多人来说,晚餐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但是对父亲而言,晚餐结束正标志着忙碌的一天的开始。

大家松散地围坐在圆桌旁边,边喝茶,边谈论世界各地的新闻和趣闻,气氛轻松愉悦。如果有新到的客人,父亲一般会请他们讲讲当地的风俗人情。父亲从来都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专家型学者,相反,他十分随和,而且随时愿意当任何人的忠实听众。在大家纷纷谈论当天或客人当地新鲜事的时候,父亲就会点燃一根香烟,慢慢吸着,面带微笑地倾听客人侃侃而谈,有时会冷不丁地插两句话,逗得在座的客人哈哈大笑。父亲也会放声大笑,他的笑声十分爽朗,极富感染力,餐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笑声,气氛温馨而祥和。卆

茶叙时间大家聊的多是些奇闻趣事,但是绝大部分访客是不会满足于此的。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为的是听父亲讲授人生、禅宗或者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如果父亲愿意讲课,那么茶叙往往会在九点之后就结束。当然也有不讲课的时候,茶叙便会持续到十点半左右。一般来这里就餐和听课的人都知道父亲的这一习惯,所以,每到此时,客人们就会陆续告辞。送完客人之后,父亲自己又一个人开始工作、学习和写作。

课后诵经禅坐

在太湖时,依据父亲身边学生的说法,父亲总是到了子夜时分,才回到睡房。他先洗漱,然后休息一阵,之后便开始施食。施食是他每天必行的一项日课。这是父亲自青壮年时期起就誓愿在做的,他许愿施食分享各道生灵,发菩提心。父亲的这一日课,数十年如一日,从不稍辍,更不假手他人。日课之后,父亲便诵经禅坐,在定境之中自净身心,深入空灵,体证禅家真空妙有之殊胜境界。父亲偶有闲暇之时,写过不少记述定中情境的诗,描绘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心境和启迪。他写过一首《闲居杂咏》:

勘破荒唐是大雄,

开怀一任往来风。

多情原是菩提种,

人在圆明微笑中。

还有一首《秋夜定起》:

眼底云山似绮罗,

星辰日月掌中过。

诸天花雨当空定,

信手拈来供佛陀。

这些诗中的诗情禅境,精妙入微,不可思议。其中妙境,实不足为非过来人道也。

不鼓励没有慧根的人学佛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养生之道 第5张

坐息之后,父亲便开始进入繁忙的工作之中。很多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才可放心,譬如他要阅读和回复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函,还要审读一批将要在大陆和港台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书稿。在这众多的信件中,有很多是来自亲朋故旧的,更多的是素昧平生的人写来的。需要父亲亲自挥笔作答的,父亲当夜就会把回信写好,其他的则由秘书室统一复函。这些信件中,有一类最难回复,便是那些要拜师或者问佛的信。听过父亲讲课的人难以计数,有些人听过之后就写信要拜师求法,但是父亲从不收传统意义上的徒弟。还有不少信是专门询问佛学上的很多问题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在父亲的相关著作中都有详细而精确的讲解,可见这些人并没有对其加以认真阅读,当然,对一些人提出的十分荒诞不经的问题,父亲自然也是不会回复的。

希望向父亲拜师学佛的人很多,但是父亲从不鼓励或提倡人们去学佛。他知道,在很多人眼中,学佛就是整日打打坐,参一参话头,有什么困难的?若真要让他们学起佛来,不仅连最基本的清规戒律都守不住,更不用说能对博大精深的佛法有所体悟了。父亲常说,学佛是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并且一直劝告想学佛的人先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真正的人,然后再谈学佛。否则,一切都是妄谈,还是免谈的好。父亲并非不希望将佛法发扬光大,他只是不想让一些没有慧根的人,把时间白白浪费在了学佛上,最后落得个一无所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懂得父亲的一片苦心呢?

夜深人静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对于父亲来说,却正是忙碌的时候。处理完一天积攒的信件之后,他便开始读书,直至黎明,常常一夜就读完几本书。父亲珍藏了几十万册中外古今的藏书,但是他求知若渴,常常苦于无书可读。于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常去书店买些新书,或者从各种报刊上剪下一些科技新知识和各类资讯,送给父亲阅读。因为知道父亲爱书,所以来访的客人也会带些自己的新作或最近出版的著作送给他。这是父亲顶喜欢的礼物,他几乎都会照单全收。

每天早上七点左右,父亲才放下手头的工作,打坐休息。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很少以睡眠的方式进行休息。中午十二点前后,父亲休息结束,之后他又忙于各项事务,直到下午六点左右,才又回到自己的会客厅,与来自各地的客人见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忙而不乱。

有一次晚餐,有几位是父亲的老朋友。用餐时,父亲不停地调侃老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餐桌上一个喜欢佛学的朋友对父亲煞是尊重,开口便说:“您是一代宗师……”父亲不等他往下说,就笑着道:“什么一代宗师,是一代终死。”父亲说话带有浓重的温州口音,在场的很多朋友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于是他又一字一顿地说:“是终将的终,死亡的死,哈哈,还不明白,吃茶去!”后来,那个朋友又接二连三地向父亲请教了好几个问题,父亲脸色突然一沉,假装严厉地说:“吃茶去!”把这位朋友吓得愣住了。父亲见状,忍俊不禁,大家这才明白父亲是在开玩笑,一起大笑了一阵。

人物 | 南怀瑾养生之道:一茶一饭有禅机  养生之道 第6张

父亲一生所为,没有因为地点、年纪、生活环境而有所不同。他习惯每夜静坐、看书,每日接待、应对,都是用时无心,无心正用。

最近一再听到有人说到父亲一生辛苦,我实在觉得有必要解说一下。对于那些凡事都依财物来衡量生活的人,他们活得战战兢兢,不但看自己是用钱来衡量,看所有人也都是如此,于是,就算有好机会、好缘分也看不出来,也会漏失。孔门七十二贤,属颜回最贤。其贤处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何苦之有?父亲亦如是!父亲万缘放下,哪里还会有辛苦可言?每次去探望父亲时,晚上用餐,我都坐在父亲右手边。每当听到有人说父亲辛苦,我会转头看看父亲,他的那一抹微笑,岂有知音可解!

《父亲南怀瑾》,南一鹏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南一鹏,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随父亲时间最长的一位,祖籍浙江温州。他自幼坐拥书城,饱读史书,学贯中西,深得南师精髓,近年在国内开展“家教、身教和言教”、“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商道”、“心性管理”等系列主题讲座。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END —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