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平常心。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能知止、舍得,进退适时、动静适度。有平常心的人,不仅养生,做任何事都能冷静、自如,游刃有余。
要有宽容心。要与人为善,能够逆向思考,体谅别人的难处,不要强人所难;对事物持宽容态度,解除自己的精神枷锁,打开心结,使心胸豁然开朗。
要有进取心。道教讲柔弱,但又强调“柔弱胜刚强”;讲“无为”,但又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其中蕴含着辩证的哲理。养生虽然要有知止、舍得、放下的心态,但更要拥有求知、关爱、勤奋、自觉的心情。养生就是进取的过程,既要善于放弃,也要能够坚守,关健时更要有勇猛精进的态度。
养生须有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养生理念使人拥有良好的心态,保持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操守。
《太上感应篇》说:欲求长生者,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尤不可伤;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这些既是做人的心态,也是养生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的恶心和烦恼心,使人进入养生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因此,养生不仅对每个人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道教经典用宗教的语言和方式,告诉人们拥有好的心理状态、好的养生方式,必然获得好的养生结果。
同时,养生要有谦卑的精神。养生需要有基础知识,需要对自身心理有适当的调适,对自己的生理状态、生活习惯也要有相应的剖析、认识和自觉。这些,都需要以谦卑的精神向行家“求学”。
养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道教很重视现实人生的修持,提倡养生延年、益寿长生的教义精神。道教创造性地开发出动功、静功等许多养生方法。丹道内养、服食修补、动功健身、静功养性亦养生,这些内修外养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外丹、内丹,以及服食、服气、漱津、咽液、吐纳、导引、胎息、固精、坐忘、行气、存思等等。
每个人的养生,都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要有取舍、选择和独立思考。
(本文作者:袁志鸿道长 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