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明天,也就是9月23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秋分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是平分秋季的节气。我国古人划定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的习俗,你知道多少?1、祭月,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2、吃秋菜,也就是野苋菜,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竖蛋,“秋分到,蛋儿俏”,秋分时节,有“竖蛋”的习俗。
4、送秋牛图,送图者,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俗称“说秋”。
5、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秋分时节,吃秋菜,喝秋汤岭南地区,秋分时节,有“吃秋菜”“喝秋汤”的习俗。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野苋菜,叶子富含钙质,对骨骼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秋分时节,采摘秋菜,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以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肠,洗涤内脏,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材料:鲫鱼一条,生姜3-5片,老陈皮1/3个,野苋菜一把。
做法:
1、鲫鱼、苋菜清洗干净;
2、炒锅放油鲫鱼,两面煎微黄,转入砂锅中,加开水滚开,加苋菜根、陈皮、姜片,小火煲约30分钟 。
3、苋菜叶,最后15分钟放,汤色浓白时关火,加少量盐调味。
秋分时节,饮三茶,为健康过冬,打下好基础秋分时节,要保持阴阳平衡,防止外界邪气侵袭。
此时,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后,多为凉燥,饮热茶,是不错选择。
1、尾参茶,滋阴润燥
尾参,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清热润肺,养阴熄风,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之功效。尾参,味甘多汁,质柔而润,是一味养阴生津的佳品。
尾参中含有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秋分时节,燥邪易伤津,每天2-3杯尾参茶,有很不错的养阴生津之效。
2、红苏子叶茶,养胃驱寒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变得寒冷,此时,要注意养胃驱寒。红苏子叶,泡水喝,可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具有暖胃作用,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可用于治疗胃寒症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秋分时节,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预防秋燥导致便秘。
3、谷谷丁红茶,下火消炎
秋分时节,燥邪严重,容易导致嗓子发炎、咽喉肿痛等上火之症。
此时,采挖一些谷谷丁,将其发酵后,炒制成茶,泡水喝,可下火消炎。
谷谷丁,俗称婆婆丁,秋季的药用价值高,有“天然抗生素”、“下火草”之称,去火、消炎,效果尤佳。
秋燥引起的上火发炎、嗓子疼,口腔溃疡、肝火旺,胃热,脾气暴躁等,都可以用谷谷丁泡水来改善,有不错的效果。
秋分时节,重养生,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防感冒,适添衣
秋分过后,天气变化多端,此时,抵抗力减弱,容易导致感冒。
因此,秋分后,一定要助于防感冒。
感冒预防,首先要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
也就是说,一定要注意气温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服。
还要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对抗病毒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工作环境,和家庭室内的良好通风。
秋季,多喝水,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第二件:补养肾气,少生病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寒冷,一定要注守护肾脏,补养肾气。寒与肾相应,最易损耗肾的阳气,肾的阳气一伤,人就容易生病。很多人,秋季体虚,大多是肾气不足所致,所以,秋分过后,重养肾。
热水泡脚,按揉足心,可温补肾阳,补益肾气。脚底上,具有肾经上的要穴——涌泉穴。
热水泡脚,可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脚底穴位,促进肾脏健康。
泡脚一定要泡透,泡脚水,温度38℃-40℃左右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生姜水泡脚,可驱寒,温肾助阳。
只需把生姜洗净后拍碎,然后,煮成生姜水后,和热水混合即可。
肉桂花椒水泡脚,可温肾助阳,对于因肾虚所致的四肢浮肿,具有缓解作用。
泡脚后,按揉足心涌泉穴,可促进肾脏排毒,有益肾脏健康。
涌泉穴,位在足底筋膜的中心,脚底人字纹中点,于足底二三趾间线直下,脚掌从上往下约三分之一处。
第三件:早卧早起,休息好
秋分时节,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早起。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