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季节转换,冷暖无常,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深秋饮食有讲究
霜降时节正是秋之暮,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增强人体素质。俗话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到了这个节气,牛肥羊美,建议大家可以适当煲羊肉汤进行饮食秋补,佐以姜、枣、葱白、当归、黄芪等补气益血、健脾的中药饮片,男女老幼均可食用。
秋季燥气盛,易伤津液,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燥易伤肺,还会使人体免疫力减弱,不适应冬天的寒冷而生病。《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应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这样可以润肺去燥,补筋骨。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祛痰、镇咳的功效。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柿子虽好,但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舌苔厚腻、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且必须注意的是,如果空腹吃进大量柿子或与酸性食物同吃,柿子中的柿胶酚与红鞣质便与胃酸或酸性食物凝结成硬块,形成“柿石”。胃里若有“柿石”,就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因此,柿子宜在饭后吃。由于胃酸已与食物结合,就不容易出现“柿石”。
要注意保暖
霜降已是深秋,不少人的手脚温度似乎也和天气一样冷了起来。天气逐渐转凉时,昼夜温差变化增大,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入”,御寒当从脚开始。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热水泡脚是个不错的选择。
尽管应注意保暖,但也不要过早穿上棉衣,霜降后的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必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故在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及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勤习吐纳而修身养性,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也是防秋冻之本。
消化性溃疡的防护
霜降时节,季节更替,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时期。深秋及冬天,气温较低,寒冷刺激使人的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同时寒冷还可以造成胃肠自身缺血、缺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破坏胃肠粘膜的防御屏障,引起急性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曾患或已患消化性溃疡,应严格限制对胃肠黏膜有机械性刺激的食物,如生硬、油、炸、煎、炒等难消化的食物,及化学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如酒类、酸性饮食、浓茶、咖啡等。此时宜软食,半流汁且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稍高的食物,如大米粥、蛋花汤、蒸鸡蛋、藕粉、蜂蜜、果汁等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每日进餐6~7次,使食物常与胃酸结合,以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此期应适当限制肉汤、鸡汤、鱼汤,因含氮高的饮食能强烈刺激胃液分泌,增加胃的代谢负担。甜的东西也要少吃,甜品中的糖分水解的过程中会产酸产气,不利肠胃的修复。同时应注意保暖。既往有溃疡病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如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地塞米松等药物,应严格依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如果出现上腹痛、烧心、恶心,严重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等症状,一旦与上述吻合,尤其当出现呕血、黑便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可过度大意,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