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名实问题为研究中心、善于进行辩论的一个学派。春秋末期的郑国大夫邓析是名辩之学的创始者,有着极其高超的辩术,据说能够达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的程度。而名家的重大发展还在于战国时期的惠施和公孙龙两人。
惠施,宋国人,曾在魏国为相,后来魏国改用张仪,惠施被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惠施送回宋国,不久之后,因为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张仪遭受罢黜,惠施又回到魏国。惠施的著名观点是“合同异”,所谓“合同异”,就是说万物之间的“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
《庄子•天下》记录有惠施著名的“历物十事”,也就是惠施分析事物的十个命题,诸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公孙龙,赵国人,生平事迹散见于《吕氏春秋》中,做过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曾与燕昭王和赵惠文王讨论过偃兵的问题,显示了杰出的辩才。
公孙龙的著名辩题是“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白马非马”论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相混淆,将事物的个别性与普遍性相割裂,纯粹是一种“不理之理”。“坚白石二”,又称为“离坚白”,说的是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彼此分离的。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名家代表著作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流传下来的只有《公孙龙子》,现今所有的《邓析子》《尹文子》皆为后人伪作。
名家的重要影响不体现于社会思想方面,而体现于逻辑学方面,虽然名家的言论很多时候具有相当片面的诡辩色彩,但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逻辑学知识,对于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