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候就应该适当的进补,为迎接寒冷冬季做准备。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为什么呢?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是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所以才会有“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之说。
那么,在这个季节,该选择什么样的进补方式呢?古人“秋补”一般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据史料记载,明朝皇帝在重阳节要到兔儿山,登高赏秋,饮菊花酒,吃迎霜兔肉。所谓“迎霜兔肉”就是经霜(即霜降)的兔子肉,据说此时的兔子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而在我国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的习俗。俗话说“吃脑补脑”,据说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中医书上有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
厦门民俗则是在霜降节气之时吃红柿,据说能补筋骨。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祛痰镇咳的功效,鲜吃可治甲状腺病,干制柿饼、柿霜都可配置药膳,辅疗咳嗽。
以上的这些进补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但在中医看来,霜降进补,最主要的还是健胃补脾。
因为秋季进补是为冬季进补打基础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是“受补”还是“不受补”,不先把脾胃养好,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发生腹胀、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现象。
在饮食上,我们知道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可常食用这些东西。在这里,我们再给大家推荐一种“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芡实。给大家推荐芡实的原因,是因芡实在健脾补肾、止泻上,作用是最突出的,刚好对上了深秋补脾胃而冬季补肾的养生理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深秋吃芡实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养生之道,就是日日含吃芡实。据说他在每天闲暇之时,都会将刚煮熟的芡实米入口中缓缓含食,直至满口唾津,再鼓漱几遍,才徐徐咽下。所以有人曾问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你们苏家就占了三位,究竟有何秘方?”苏东坡笑曰:“家传益智强身之法,日嚼芡实一枚,后缓缓咽下。”
芡实的吃法很简单,既可炒着吃又可煮着吃,炒着吃最多的就是虾仁炒芡实。煮着吃最简单,就是清水烧开后,放入漂洗干净的芡实煮约5分钟,然后放入冰糖和用纱布包着的糖桂花,最后去浮沫,取出纱布包,连汤盛入碗中,吃起来香中带甜,口感细腻软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很有嚼头,吃完后,若有若无的清香久久缠绕在舌间。
当然,最为常见的是将芡实煮成粥来食用。用芡实煮粥,古代医书中记载很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芡实粉粥固精气,明耳目。”《本草纲目》又称:“糯米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经验方》还载:“鸡头粥益精气,强意志,利耳目,鸡头实三合,煮熟去壳,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其他如《食鉴本草》、《汤液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均有记录。
“芡实粉粥”的具体做法:先将芡实煮熟,去壳,研粉,晒干备用。每次取芡实粉30~50克,粳米50~100克,如常法同煮成稀粥。如能再配合些山药粉或莲子粉各50克同煮,则效果更好。
不过,吃芡实时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为宜。由于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
可以多吃点性温热而又不偏燥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等,或是服用一些滋补粥汤,如三七、胡椒炖鸡、黄芪、当归、生地、三七、葱白、生姜炖鸡等。(豆豆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