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干农活要严格地按照季节时令耕种,才能确保有一个好的收成,智慧的古代人类,根据太阳的运转规律把一年分为24个不同的节气,在过去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要做的农事,错过了时节就会影响收成。
24节气顺序表
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的身体也完全适应了这个节律,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节律生活就叫顺应自然,身体就会健康,违背了这个节律身体就容易出现不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有意或者无意地打破了这个生活节律,如何找回这个生活节律?如何健康饮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时令饮食的话题。
春节前后就是立春,立春寓意着天气开始变暖,阳气开始上升。人体和大自然是对应的,因为刚度过寒冷的冬季,春天刚刚到来,所以这个时候的阳气叫做少阳,意思是说阳气的力量还很弱。
这个阶段也叫青黄不接,意思是地里的青苗还没长出来,陈粮已经不够食用,在过去这个时候是食物匮乏的。现在虽然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但是营养过剩同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这个期间一定要清淡饮食,一日三餐不能过于油腻,让身体处于一种通透轻松的状态。
随着气温的增高,地温也开始上升,这个时候空气湿度开始增大,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气候一天比一天暖和。这个时候寒冷还没有结束,气温变化比较大,虽然这个时期气温不在像寒冬腊月那样冻人,但是由于身体阳气开始上升的缘故,人体皮肤毛孔开始有所张开,腠理也相对疏松,寒气这个时候容易侵犯人体,如果保护不好就容易感冒生病。所以第一还是要注意保暖保温,第二要经常吃一些疏风散寒的食物。
雨水过后春风送暖,地气萌动,春雷一响,地底下的虫子就开始活动了,因为春天风多,这个时候很多致病的细菌、病毒也会随风飘散,所以春季流行病传染病经常出现。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出门要带口罩,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个时候地里的野菜也长出来了,正是吃野菜的最佳时间。很多野菜都有清热消炎的功效。
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桃花开始盛开,树木开始发芽,到处充满生机。春分开始就可以带着家人,约上朋友到郊外去踏青,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春分也是小麦起身的时候,如果在农村仔细观察会发现,麦子一天一个样地成长。这个阶段人体也是新陈代谢最旺盛,消化功能加强,生长激素增多,正是孩子们长身体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选择的最佳饮食就是刚刚冒出地面的嫩芽类食材,比如香椿芽,荠菜,菠菜,韭菜,竹笋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清明这天中国有祭祀扫墓的风俗习惯。过去人们把祭祀当作大事来办,在祭祀前人们就要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以便调整身心、安定心志。一来是可以体现出对先辈的缅怀之情,二来是祈求祖先保佑今年风调雨顺。清明这段时间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升到一个高点,人体的阳气处于最合适的状态。这个时间最合适,静心打坐,安神养心。
谷雨之后,气温继续升高,上火的人又多了起来。因为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春天属木,与肝相应。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天一起上升,到了清明、谷雨达到最旺。这个时候比较适合立大志,创大业,借着天地阳气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
谷雨期间最好不要生气动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因此,柔肝疏肝,调畅情志也是这一季的养护重点。
立夏 ,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此时,温度明显升高,空气湿度加大,地里的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黄帝内经》说:夏季是和心对应,这个时间要经常保持愉悦状态,不要烦躁,远离是非,养护心气。平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吃饭尽量清淡,避免增加肠胃负担。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地理的农活将进入一年当中最繁忙的阶段。小满也意味着地里的庄稼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还不能收割。这个时候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人们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加上外界温度也高内热外热相互交加,很容易出现上火现象。这个时候最好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因为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消暑清热和杀菌消炎的作用。
芒种以后,降雨开始增加,气候炎热,空气湿气过大,在南方被称为“霉雨季节”。这一时节的特点就是闷、热。加上这个期间地里的农活比较繁忙,身体比较容易出汗,平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要经常洗澡,衣服也要勤换勤洗,预防中暑。这个时候也是身体自身新陈代谢最快的时候,这个季节也容易耗气伤津,所以要多吃消暑、补气、补益类的食物。
夏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过完这一天后黑夜的时间逐渐变长。人体的阳气在夏至这一天也会强盛到极点,中医讲究物极必反,从这一天开始阴气也开始慢慢滋生。夏至时节,人的气血全部都浮在人体表面,这个时候脾胃的吸收功能就会相对较弱。这个时候避免大鱼大肉,也不要过于地滋补身体。
天气炎热容易心烦意乱,但是我们要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样的天气虽然我们感觉不好但是对于我们身体健康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炎热,就会降低自己的不适感。
小暑象征着盛夏正式开始,“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句谚语深刻地描述了人们对于小暑的真是感觉,这个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后面还有大暑。万物在这个时节也是在疯狂增长的时候。这个时间天地之间的能量是最强的。人体的经络毛孔在这个时候也是全部舒张开来,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个期间的养生原则就是“少动多静”避免汗出过多伤津耗气。
大暑一般在“三伏天”中伏前后,是全年最热的时期,当今社会工作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也大,再加上这炎热的天气,人就容易变的急躁,心理的怒火随时就有可能被外界事情给激发出来。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养好自己的正气,就是培养自己的格局,培养自己的正气,用自己的正气,祛除身体里的邪气。所谓冬病夏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熬过了闷热潮湿的夏季,终于迎来了秋季,立秋初期,暑气暂未褪尽,绿意欲去未去,阳气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天地之间逐渐由阳胜转变为阴胜的时节,秋高气爽,降水开始减少,温度开始降低。这个时候和夏季相比空气明显地显得开始干燥,非常容易消耗人体的津液和肺气,容易产生口干舌燥的感觉。虽然秋季天气逐渐凉爽,但是夏天的酷热仍未消去,中午的时候依然还会感觉闷热。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食水果蔬菜,减少辣椒、洋葱、大蒜等燥热食物。
俗话说得好:“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个时间段早晚天气凉爽,中午天气炎热炎热,冷热交替很容易引发感冒,所以秋天一开始就被称作为秋老虎。天气是冷热不定,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慢慢地由皮表向体内回收。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补,荤素搭配,补充能量。还有就是到了秋天就不能总是熬夜了,一定要早早睡觉,才能养精蓄锐。
在清晨,接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时候遇到凉气,会在小草上凝结出晶莹剔透的露珠,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后就把这个节气叫做“白露”。白露的来到意味着秋季真正开始。白露以后,天气转凉,草木凋谢,早晚都会很凉,这个时候身体阳气也收于体内,皮肤腠理闭合,随时随地都要注意保暖保温。这个期间天气也开始干燥,这个时节要多吃一些,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
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这个时候是天气向上升,地气向下收,天高云淡,气静风轻。万物都开始把自己的能量汇集起来,树叶开始泛黄,地里的庄稼,树上的果实都开始成熟。自然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个时候身体也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人要收敛心气,幸福满满。这个时间最好不要有任何情绪,让机体进入一种自我调节状态。
进入秋季的高潮,露水更多,秋意更浓,进入寒露以后,昼夜温差开始变大,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在提醒大家,白露一过,就要开始穿长衫长裤了。寒露已过就要开始注意保暖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有手脚冰凉的感觉,说明是体内阳气有点弱,这样的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和补充阳气。
霜降是阳气有收到藏的一个过渡转化,这个时候地面上的阳气全部都沉到地下,地面上的阴寒之气不断地在加重。这个时候身体也是在经历着由收到藏的过程。这个时候人体会出现各种干症,这是因为身体缺乏津液滋养的原因。所以从这个时间开始有条件的话就可以多吃一些滋补的食物。
立冬意味着冬天正式来临,草木枯败,蛰虫伏藏,万物都准备养精蓄锐。从中医的角度讲,冬天就比较适合偷懒,这个时候就要舍弃不必要的应酬,抛开多余的情绪,寻求一份安宁,体悟当下,感受一下人生的惬意。
气温下降,天空开始降雪,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天地闭塞,这个时候天气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养生首先讲究的是一个藏字。这个时候要让身体的精气好好地藏在体内。这个时候要保持乐观,节喜止怒,遇到不顺心的是要经常找人交流,纾解心结。这个时候要多吃黑色食物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大雪的到来,说明天气更冷,气温更低,降雪量开始比小雪的时候更大。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保持一定的热量就要加大营养物质的摄入。这个季节更适合多熬粥喝,因为熬粥用的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里凝聚了植物的精华,很多植物要靠种子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多食谷物之类的食物自然可以补精益髓,养生开慧。
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冬至也是冬天到了极点之时,表面上看起来自然界没有一丝生机,其实这个时间阳气已经马上处于萌生状态。在这个阳气初生之际,养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守护好这个阳气,所以《黄帝内经》里讲冬不扰阳最好是静静的静养,尽量做到“目不极视、坐不至久、行不疾步、耳不极听、卧不极疲”。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年节将至,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着手采购年货、写春联、剪窗花……全国上下一起为春节做着准备,也是人们最感温暖的时刻。
在日常饮食中,如能多吃些红枣、白菜、萝卜、牛肉、鸡肉、鱼肉等温性食物。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大寒时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因此养生要顺应冬季“冬藏”的原则,大寒正是冬藏与春生的转折关键点。从养生的角度讲,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多食用温热食物,以此来抗寒气、保阳气。